一、为什么要学会看互联网金融比例图表?
打开任何一份行业报告,**“饼图、柱状图、折线图”**几乎成了标配。可真正能把图表信息转化为决策依据的人并不多。 自问:图表里到底藏着哪些关键信号? 自答: 1. **资金端与资产端的匹配度**——哪类资产最受欢迎? 2. **用户结构变化**——哪个年龄段在加速入场? 3. **风险集中度**——单一资产占比是否过高?

二、三步拆解一张典型互联网金融比例图表
1. 先看“标题+时间轴”
标题往往直接点明**“统计口径”**,例如“2023Q4网贷行业待还余额分布”。 时间轴则告诉你**数据新鲜度**,避免拿着去年的图做今年的决策。
2. 锁定“最大色块”与“最小色块”
最大色块代表**主流资产**,最小色块可能预示**新兴机会或潜在风险**。 举例: - 某平台车贷占比58%,消费信贷仅3%,说明**车贷已成红海**,消费信贷或存在**供给缺口**。 - 若最小色块为“供应链金融”,且环比上升2%,则值得**提前布局供应链ABS**。
3. 对比“环比/同比”变化
把两张相邻季度的饼图叠放,**色块边界外扩或内缩**即变化方向。 自问:如何判断变化是否显著? 自答: - **≥5%的变动**通常意味着业务策略调整; - **<2%的波动**更多属于季节性扰动。
三、网贷用户年龄分布图表的五个隐藏细节
细节1:90后为何仍是“绝对主力”?
多家平台数据显示,**25-34岁人群占比长期维持在42%-46%**。 原因: - 该年龄段**信用卡持卡率**已超80%,对线上借贷接受度高; - 处于**首次置业、育儿**高支出阶段,资金需求旺盛。
细节2:35-44岁人群增速最快
2022至2023年,35-44岁用户占比从19%升至24%。 背后逻辑: - **房抵贷**产品门槛降低,中年群体用房产盘活现金流; - **小微企业主**占比提升,短期周转需求激增。

细节3:50岁以上用户风险权重被低估
虽然占比不足8%,但**逾期率却是90后的2.3倍**。 平台对策: - 引入**社保、公积金**多维数据; - 设置**动态授信上限**,例如初始额度不超过月退休金3倍。
细节4:18-24岁人群“两极分化”
头部平台该年龄段**优质客群**占比提升,尾部平台则**风险集中**。 关键差异: - 是否接入**学籍、电商消费**数据; - 是否采用**联合贷**模式分散风险。
细节5:女性用户比例悄然反超
2023年女性占比达52%,首次超过男性。 驱动因素: - **美妆、教育分期**场景扩张; - 女性**信用评分**普遍高于同龄男性5-10分。
四、把图表结论变成运营动作
动作1:产品迭代
若图表显示**24-30岁用户**增长最快,可推出: - **“毕业三年提额计划”**——根据社保连续缴纳月数动态提额; - **“结婚备用金”**——锁定婚宴、装修等大额消费场景。
动作2:风险定价
针对50+人群的高逾期率,可: - 引入**寿险保单质押**作为增信; - 设置**阶梯式利率**,年龄每增加5岁,利率上浮10-15BP。

动作3:渠道投放
当35-44岁占比提升时,**信息流广告**可转向: - **财经类公众号**——触达小微企业主; - **房产垂直社区**——匹配房抵贷需求。
五、常见误读与纠正
误读1:把“占比”当“总量” 纠正:某类资产占比下降,可能是**总量增长**但其他资产增长更快,而非绝对收缩。
误读2:忽略“未披露”灰色地带 纠正:若图表中“其他”项占比超过15%,需追问**底层资产明细**,避免风险盲区。
误读3:只看用户年龄,不看“共债” 纠正:同一用户可能在3家平台借款,需结合**征信查询次数**判断真实杠杆。
六、延伸思考:未来三年图表可能怎么变?
1. **60岁以上用户**占比或突破10%,**银发经济**信贷产品迎来窗口期; 2. **Z世代**将推动**数字藏品质押**等新型资产入表; 3. **监管报送**要求趋严,图表中“现金贷”等模糊分类将消失,**细颗粒度标签**成为主流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