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增速真的见顶了吗?
**答案:没有见顶,但已从“高速”进入“中速”阶段。** 过去十年,全球网民年复合增长率保持在8%—12%,而最新《We Are Social》报告显示,这一数字已降至5%左右。中国信通院数据也显示,2023年移动互联网月活增速首次跌破2%。然而,增速放缓不等于停滞,**结构性机会**正在涌现: - **下沉市场**仍有2.4亿潜在用户未触网 - **银发人群**日均使用时长同比增长35% - **产业互联网**渗透率不足30%,远低于消费互联网 ---为什么体感比数据更“冷”?
**流量红利消失≠需求消失,而是需求分层。** 过去“一个APP打天下”的逻辑失效,用户开始**极端分化**: - 一线城市:追求**效率工具**(如Notion类协作软件) - 三四线城市:沉迷**短剧+直播**(单部短剧付费率超18%) - Z世代:为**虚拟身份**买单(数字藏品年交易规模破50亿) **自问:企业如何应对这种分化?** **自答:用“场景颗粒度”替代“人群标签”。** 例如,同样卖咖啡,瑞幸通过“早餐场景”渗透写字楼,而幸运咖用“5元拿铁”攻占校园,两者增速均超过30%。 ---未来三年,哪些赛道暗藏爆发点?
### 1. AI原生化:不是“+AI”,而是“AI×” **传统SaaS正在被重构。** 以客服行业为例: - 旧模式:人工坐席+关键词机器人(解决60%问题) - 新模式:GPT-4o多模态客服(解决92%问题,成本降70%) **案例**:某跨境电商接入AI客服后,**退货率下降22%**,因AI能实时识别西班牙语方言中的情绪词。 --- ### 2. 线下流量再分配:社区“微枢纽”崛起 **便利店+驿站+充电桩的复合业态**正在吞噬传统商超份额。 - 数据:美宜佳接入菜鸟驿站后,单店日均客流增加80人 - 关键:**15分钟生活圈**内,谁能解决“快递+早餐+打印”三件事,谁就能成为入口 --- ### 3. 绿色算力:被忽视的万亿级基建 **数据中心耗电量已占全球2%,但绿色算力成本下降曲线堪比光伏。** - 技术突破:浸没式液冷使PUE(能耗比)从1.5降至1.05 - 政策杠杆:中国对绿色数据中心给予**0.15元/度电价补贴**,相当于直接降低30%运营成本 ---普通人如何抓住“中速时代”的小红利?
**三个反直觉策略:** 1. **做“慢生意”**:在大家都追短视频时,深耕图文领域(如小红书专业号,粉丝价值是抖音的3倍) 2. **赚“懒人钱”**:围绕“银发族”开发“一键XX”产品(例如“一键叫车”小程序老年版,DAU超200万) 3. **吃“边角料”**:大平台看不上的**区域化需求**(如四线城市“宠物殡葬”服务,客单价可达3000元) ---尾声:增速放缓是洗牌,不是终局
互联网从“水大鱼大”进入“**深水养大鱼**”阶段。 **记住两件事**: - **所有“旧需求”都值得用新供给重做一遍**(参考蜜雪冰城用2元冰淇淋颠覆奶茶定价) - **所有“慢变量”都会突然加速**(就像2023年ChatGPT用2个月突破1亿用户) **最后一问:如果现在入场,该选哪个切口?** **最后一答:去线下找“数字化的洼地”**——那些还在用Excel管库存的菜市场、用纸质登记的社区医院,每改造一个,就是一块年入百万的垂直SaaS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