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台功能全景:一张图看懂“星云”能力矩阵
中兴通讯把多年在通信、芯片、操作系统上的技术沉淀,封装成一套名为“星云工业互联网平台”的完整方案。它到底能做什么?先给出一张“功能地图”:

- 工业连接层:支持5G LAN、TSN、Wi-Fi 6、NB-IoT等多协议混合组网,实现毫秒级时延、99.999%可靠性。
- 边缘计算层:内置AI加速卡,可在产线侧完成视觉质检、振动分析、能耗优化等推理,节省80%上行带宽。
- 数字孪生引擎:基于自研的ZTE TwinBuilder,把设备、工艺、环境三维建模,实时映射到虚拟空间,误差<1cm。
- 低代码开发:提供200+工业组件拖拽式拼装,OT工程师无需写代码即可搭建应用。
- 安全体系:从芯片、操作系统、网络到应用的全栈可信,通过等保三级、IEC 62443双重认证。
如何落地?五步实施路线图
很多制造企业关心:功能再炫,落不了地就是空中楼阁。中兴通讯把交付经验提炼成“五步法”,已在汽车、电子、钢铁、化工等15个行业复制。
第一步:需求澄清——用“价值画布”对齐目标
项目启动前,ZTE顾问团队会带着客户一起画一张价值画布,把“降本、提质、增效、绿色”四大维度拆成可量化的KPI。例如:
- 缺陷率从3000ppm降到300ppm
- 单台设备能耗降低12%
- 换型时间从4小时压缩到30分钟
只有把目标数字化,后续的技术选型才不会走偏。
第二步:网络打底——5G+TSN混合专网
传统工业现场往往有Modbus、Profinet、EtherCAT等“七国八制”的协议。中兴通讯的方案是:
- 在厂区部署5G NR-u小站,实现无线化改造;
- 对时延敏感的运动控制,叠加TSN网关,把以太网帧打上时间戳,保证抖动<1μs;
- 通过IPv6+切片,把视频监控、AGV调度、PLC控制分到不同逻辑网络,互不干扰。
某汽车焊装车间实测:网络部署周期从原来的3个月缩短到2周。

第三步:数据上云——边缘+中心协同
数据上云最怕“大而不精”。中兴通讯采用“三层数据湖”架构:
- 边缘热数据:7天内高频振动、温度、电流,用于实时告警;
- 区域温数据:3个月内生产批次、质量追溯,用于根因分析;
- 中心冷数据:3年以上设备生命周期数据,用于AI模型训练。
通过数据分级存储,整体TCO下降40%。
第四步:应用孵化——低代码+行业模板
为了让业务人员快速上手,平台内置了电子、汽车、钢铁、化工四大行业模板:
行业 | 预置场景 | 平均上线周期 |
---|---|---|
电子 | SMT贴片AOI质检 | 2周 |
汽车 | 动力总成拧紧曲线分析 | 3周 |
钢铁 | 转炉火焰温度预测 | 4周 |
化工 | 反应釜异常预警 | 5周 |
如果模板不满足需求,OT工程师只需拖拽“数据接入→规则引擎→可视化”三大组件,就能像拼乐高一样搭出新应用。
第五步:持续运营——DevOps+安全运维
系统上线只是开始,后续如何持续迭代?中兴通讯把电信级DevOps引入工业现场:

- 灰度发布:新版本先在10%产线试运行,无异常再全量推送;
- 数字孪生仿真:在虚拟工厂预演工艺参数调整,避免真实停机;
- 安全运维:7×24小时SOC中心,结合AI异常检测,平均响应时间<5分钟。
真实案例:三一重工“灯塔工厂”背后的ZTE力量
三一重工长沙18号厂房,被誉为“全球最聪明的工厂”。中兴通讯在其中承担了5G+工业互联网总集成:
- 部署200+5G基站,实现AGV、机器人、摄像头全无线;
- 通过数字孪生,把452台设备、1800个传感器实时映射到虚拟空间;
- 利用AI视觉,对焊缝、涂装、装配进行100%在线检测,缺陷率下降65%;
- 基于能耗模型,每年节电2100万度,相当于减少碳排放1.7万吨。
项目从启动到验收仅用时6个月,成为全球“灯塔工厂”标杆。
常见疑问Q&A
Q:中小企业预算有限,能否“轻量级”接入?
A:可以。平台提供“云边协同”的SaaS模式,无需自建机房。例如,一家200人的注塑厂,只需购买边缘盒子+摄像头,月付不到3万元,就能实现缺陷检测+OEE分析。
Q:老旧设备没有数据接口怎么办?
A:中兴通讯推出“工业协议转换器”,支持Modbus、OPC UA、CAN等300+协议,即插即用。某纺织厂1998年的络筒机,加装转换器后5分钟就能上云。
Q:数据安全如何保障?
A:平台通过国密算法+区块链双重加密,数据在传输、存储、使用三环节全程可追溯。同时支持本地化部署,核心数据不出厂。
未来展望:从“单点智能”到“全域协同”
中兴通讯正在把5G-A、RedCap、无源物联网等新技术融入平台,目标是打造“无感连接、实时孪生、自主决策”的下一代工业底座。届时,工厂将像智能手机一样,通过OTA升级不断进化,真正实现“十年不落后”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