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选机构比选学校更难?
多数家长把“选机构”当成“选学校”的缩小版,其实两者逻辑完全不同。学校看学区、看升学率,机构却要看课程迭代速度、师资流动率、退费条款。一个细节没问清,就可能从“提分”变成“提投诉”。

行业现状:谁在涨价,谁在关门?
涨价派:素质赛道逆势扩张
- STEAM、少儿编程、口才表达客单价三年上涨45%,核心原因是“非学科”监管相对宽松,资本仍在涌入。
- 一线城市单节45分钟课程均价已破300元,家长仍愿意买单,因为“高考加分、竞赛保送”预期仍在。
关门派:传统学科辅导批量退场
- 2023年注销的K12学科类牌照超过1.2万张,主要集中在“纯线下、无线上交付能力”的中型机构。
- 退费纠纷占教培行业消费投诉的63%,资金链断裂是主因。
五步筛出靠谱机构
第一步:查“证照+资金监管”
打开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,输入机构全称,重点看办学许可证业务范围是否含“线上”或“线下”;再点进“资金监管”栏目,确认学费是否进入银行托管账户。没有托管=随时跑路。
第二步:试听不要只带孩子,要带“问题清单”
- 问老师: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可量化吗?
- 问班主任:如果请假,补课是“插班”还是“一对一”?
- 问教务:退费到账周期是T+几?
第三步:暗访在读家长群
用微信搜“机构名+年级+城市”,加入非官方群,观察高频吐槽点。若出现“老师三个月换一次”“教室甲醛味重”,直接PASS。
第四步:对比合同里的“隐藏条款”
条款名称 | 友好版本 | 坑人版本 |
---|---|---|
退费比例 | 未上课时≥80%退全款 | 已发教材扣30%成本 |
转课规则 | 可转同类型任意班级 | 仅限转入未满班且需补差价 |
第五步:用“三问”测试销售底线
- 问:如果期中考试没提分,能否免费重读?
- 问:能否把“保分”写进合同?
- 问:能否先看老师教师资格证原件?
只要销售开始“打太极”,说明机构底气不足。
不同年龄段,选课逻辑完全不同
3-6岁:别被“敏感期”忽悠
此阶段核心是感统协调+语言输入量。选择音乐、美术、体能类机构时,重点看师生比≤1:6,教室是否有软包防磕碰。凡是鼓吹“幼小衔接拼音班”的,直接拉黑。
7-12岁:盯紧“校内同步+思维拓展”两条线
- 校内同步:选当地“名校旁”的小班课,老师往往兼职教研员,熟悉命题风向。
- 思维拓展:奥数、英语演讲、信息学,要看机构是否拥有官方竞赛报名通道,否则学再好也没参赛资格。
13-18岁:用“倒推法”定课程
先确定目标大学专业,再倒推需要哪类竞赛或语言成绩。例如想申计算机专业,高一就要锁定NOIP省一,对应机构必须提供历年获奖学员名单+教练证书。

线上VS线下:成本差多少?
成本项 | 线下(北京) | 线上(全国) |
---|---|---|
教室租金 | 每平日租8-12元 | CDN+带宽每GB 0.8元 |
师资 | 清北毕业生年薪35万起 | 211本科时薪120-150元 |
获客 | 地推+异业合作,单客成本800元 | 信息流投放,单客成本200元 |
结论:线上课便宜是真实惠,但互动深度弱,适合自律性强的孩子;线下课贵有贵的道理,适合需要盯背盯默写的学科。
家长最容易踩的四个坑
- 把“明星代言”当品质保证:代言人只拍广告不审核课程,2023年某顶流男星代言的少儿英语暴雷,家长维权时发现合同主体是空壳公司。
- 迷信“AI智能学”:目前AI只能做“错题归类”,无法替代老师讲解“为什么错”。凡是宣称“AI提分率90%”的,都是伪概念。
- 一次性囤课:教育部规定一次性收费不得超过60课时,囤200课时送200课时的“钜惠”,本质是非法集资。
- 忽略“试听老师≠正式老师”:行业潜规则是“用最好的老师试讲,正式课换成新手”。签合同时务必写清“授课老师与试听老师一致,否则全额退费”。
未来三年,哪些赛道还能上车?
职业教育:政策红利最大
“双减”后,政府补贴从K12转向智能制造、养老护理、数字经济三大领域。选择机构时,优先看是否纳入人社部“职业技能等级认定”试点,证书含金量直接决定就业起薪。
成人兴趣:轻交付、高复购
摄影、插画、短视频剪辑等课程,客单价低(99-1999元),决策链短。关键看社群运营能力:有没有“作业点评+接商单”闭环,否则学完即流失。
家庭教育指导师:新刚需
2025年预计缺口100万持证指导师。选择培训方时,认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结业证书,其他协会盖章的多数不被社区、学校认可。
最后的自测清单
把下面五个问题打印出来,每考察一家机构就打钩,全部满足再付款:

- □ 办学许可证+资金监管页面已截图保存
- □ 退费周期≤15个工作日写进合同
- □ 授课老师教师资格证已验原件
- □ 在读家长群连续两周无负面反馈
- □ 课程大纲与校内教材版本号完全一致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