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投行行业前景如何?整体回暖但分化加剧,监管收紧与科技冲击并存。

一、2017年全球投行收入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?
2017年全球投行收入约1,550亿美元,同比增长8.3%,扭转了2016年的下滑态势。主要驱动力来自:
- 股票承销:受美股牛市与港股“新经济”IPO潮拉动,收入占比由23%升至28%。
- 并购顾问:全球并购交易额突破3.6万亿美元,北美与亚太贡献七成。
- 固定收益:美联储缩表预期导致债券发行节奏前移,收入微增2%。
自问自答:为何股票承销反弹更快?
因为估值扩张窗口期短,企业抢发,投行费率维持5%以上。
二、监管风暴如何重塑投行业务版图?
2017年MiFID II、中国资管新规、美国沃尔克规则细化三大监管框架落地,带来三重冲击:
- 研究业务分拆:欧盟强制拆分研究与交易佣金,导致小型券商研究预算削减30%。
- 资本金约束:GSIBs附加资本要求平均提高0.5个百分点,压缩自营仓位。
- 通道业务萎缩:中国券商资管规模年内缩水1.2万亿元,倒逼投行回归主动管理。
自问自答:监管收紧后谁最受益?
资本雄厚、研究定价能力强的大型综合投行,如高盛、摩根大通。
三、金融科技在2017年投行的真实渗透度有多高?
2017年投行科技投入占营收比例首次突破10%,重点投向三大领域:

- 智能投研:摩根大通COIN系统处理商业贷款协议时间从36万小时降至几秒。
- 区块链清算:澳大利亚证交所(ASX)宣布用DLT替代CHESS系统,结算周期由T+2缩至T+0。
- 机器人投顾:瑞银SmartWealth平台AUM年内增长220%,但仅占财富管理总规模的0.8%。
自问自答:科技投入何时能转化为利润?
2017年仍处试验期,预计2020年后才进入成本收益拐点。
四、中国投行2017年排名为何大洗牌?
按A股股权承销金额排名,2017年前五强为:
- 中信证券:市占率9.8%,守住榜首。
- 华泰联合:凭借“独角兽”项目跃升至第二。
- 中金公司:港股新经济IPO主承销数量第一。
- 中信建投:债券承销规模破万亿,晋升最快。
- 国泰君安:并购财务顾问收入同比增45%。
自问自答:中小券商还有机会吗?
专注细分赛道(如可转债、ABS)仍可突围,但窗口期仅2-3年。
五、2017年投行人薪酬为何出现“V型”反弹?
华尔街平均奖金池增长9%,但结构分化:
- MD级别:并购与ECM团队奖金中位数220万美元,创历史新高。
- 分析师:base salary普涨5-10%,但bonus占比降至30%。
- 后台风控:因监管需求,招聘量增长18%,薪酬涨幅跑赢前台。
自问自答:薪酬上涨是否可持续?
取决于2018年交易量,若美联储激进加息,奖金或回落15%。

六、2017年投行最被低估的风险是什么?
不是贸易战,而是加密货币ICO泡沫:
- 全球ICO融资额达62亿美元,但78%的项目在2018年破发。
- 部分投行通过“顾问+代投”模式变相参与,埋下合规隐患。
- 美国SEC在2017年底首次对ICO项目发出传票,预示2018年执法升级。
自问自答:投行该如何切割风险?
建立独立数字资产审查委员会,所有ICO收入按或有负债计提。
七、2017年投行行业分析报告的五大关键结论
1. 收入回暖≠全员复苏:资源继续向头部集中,中小投行需差异化。
2. 监管套利时代终结:合规成本将长期吞噬15-20%利润。
3. 科技投入是生存税:不投入即出局,投入过度则短期拖累ROE。
4. 中国仍是增长极:A股IPO堰塞湖释放,CDR与H股全流通带来新增量。
5. 人才争夺升级:跨界复合背景(金融+科技+法律)溢价最高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