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水泥价格走势_水泥产能过剩怎么办

新网编辑 13 0

2015年水泥价格为何一路下滑?

2015年,全国P.O 42.5散装水泥均价从年初的每吨310元跌至年末的260元,跌幅高达16%。需求萎缩、库存高企、错峰生产执行不力是三大主因。华东、华南两大主销区甚至出现“一天一个价”的恐慌式下跌。很多经销商问:是不是只要熬到春节后就能反弹?答案是否定的,因为2015年全年熟料线运转率不足65%,供给端并未真正收缩。

2015年水泥价格走势_水泥产能过剩怎么办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水泥产能过剩到底多严重?

工信部数据显示,2015年全国水泥熟料产能18.7亿吨,而实际产量仅13.3亿吨,闲置产能高达5.4亿吨。若把粉磨站产能也算进去,过剩比例超过30%。

  • 东北三省:平均产能利用率跌破50%,个别企业全年停窑超200天。
  • 山西、内蒙:新增生产线集中点火,导致区域内价格战愈演愈烈。
  • 西南地区:虽然需求仍有增长,但新增产能速度更快,供需缺口迅速抹平。

问:这些过剩产能能否像钢铁那样大规模淘汰?现实是水泥生产线关停成本更高,单条日产5000吨线的固定投资就超过8亿元,银行、地方政府、就业三方阻力巨大。


错峰生产为何执行走样?

2014年底,工信部、环保部联合发文推行北方采暖季错峰生产,理论上可减少熟料供应10%。然而2015年实际执行效果大打折扣:

  1. 地方保护:部分省份只对中小民企限窑,大型国企继续生产。
  2. 利益补偿缺失:停窑企业每吨熟料仅拿到20元补贴,远低于边际成本。
  3. 跨省流动:山东熟料通过汽运涌入河北,填补限窑缺口。

结果,错峰生产从“减产保价”变成“移库压价”,市场信心进一步崩溃。


水泥企业如何自救?

面对量价齐跌,2015年水泥龙头开始尝试三条突围路径:

2015年水泥价格走势_水泥产能过剩怎么办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1. 产业链延伸——抢占混凝土终端

海螺、中建材等巨头以“水泥+骨料+商混”一体化模式切入下游,通过锁定重点工程订单,对冲水泥价格波动。当年海螺混凝土销量同比增长42%,毛利率反而提升3个百分点。

2. 海外布局——输出过剩产能

华新水泥在塔吉克斯坦、柬埔寨投产的两条生产线,吨熟料净利润比国内高出80元。2015年公司海外收入占比首次突破15%,成为平滑区域周期的关键棋子。

3. 技术升级——降低能耗成本

金隅、红狮等企业大规模推广第四代篦冷机+窑尾余热发电改造,吨熟料标煤耗降至102千克以下,全年节约成本超2亿元。在低价竞争中,成本每低10元就等于多一条活路


2016年展望:去产能能否动真格?

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把“水泥”纳入去产能重点行业,提出“严禁新增、淘汰落后、推进兼并重组”。

问:政策落地概率有多大?从三个信号判断:

  • 资金:国家设立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,吨熟料退出补贴或达100元,高于企业边际成本。
  • 指标:新疆、山东已公布2016年淘汰计划,涉及产能3500万吨,占两省总产能12%。
  • 并购: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启动重组,若合并完成将控制全国熟料产能20%,议价能力大幅提升。

不过,真正决定行业拐点的是需求。若2016年地产新开工面积继续下滑10%以上,任何供给收缩都只是“止血”,难以“造血”。


中小企业还有生存空间吗?

对于2000万吨以下规模的中小企业,2015年已出现“卖厂不如卖指标”的苗头。山东某民企以每吨熟料产能120元的价格,把2000吨/日生产线指标卖给海螺,一次性回笼资金2.4亿元,比继续生产三年净利润还高。

未来两条路:

  1. 主动拥抱并购:趁产能指标仍有溢价,尽快变现退出。
  2. 深耕利基市场:专注特种水泥(如油井、核电)、区域封闭市场(如海岛),避开红海厮杀。

问:现在抄底收购水泥资产是否划算?答案取决于区域需求预期。长三角、珠三角因基建补短板需求仍有韧性,而东北、华北则需警惕“价值陷阱”。


写在最后

2015年的水泥行业用“惨烈”二字形容毫不为过,但也正是这场危机,逼迫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竞争。去产能、并购、技术升级、海外布局,哪一条都不是捷径,却可能是未来五年唯一的生路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