饮料行业到底由哪些板块构成?
饮料行业并非只有“可乐+矿泉水”这么简单,它至少可以拆成六大一级赛道:

- 碳酸软饮:传统可乐、零糖汽水、风味气泡水
- 瓶装水:天然矿泉水、纯净水、功能性水
- 果汁及果汁饮料:NFC、浓缩还原、复合果汁
- 茶饮料:即饮茶、茶浓缩液、现泡冷萃
- 功能饮料:能量饮、运动饮、代餐饮
- 乳饮及植物蛋白饮:乳酸菌、燕麦奶、豆奶
行业集中度有多高?谁在领跑?
用CR5(前五名市占率之和)来衡量:
- 碳酸饮料CR5≈90%,可口可乐+百事双寡头格局稳固;
- 瓶装水CR5≈58%,农夫山泉、华润怡宝、百岁山三足鼎立;
- 功能饮料CR5≈82%,红牛、东鹏、乐虎形成“一超两强”;
- 茶饮料CR5≈55%,康师傅、统一、农夫东方树叶激烈拉锯。
集中度越高,意味着新品牌切入成本越大,但也暗示细分差异化机会。
供应链结构如何影响定价?
饮料行业的成本结构里,糖、瓶坯、易拉罐三项占比超六成。PET价格每上涨1000元/吨,一瓶500ml纯净水的毛利会被压缩0.07元。因此:
- 头部企业通过锁价长单+自建瓶坯厂对冲波动;
- 中小品牌则被迫上调终端价或缩小容量,从而削弱竞争力。
渠道正在发生哪些裂变?
线下:从“深度分销”到“近场化”
过去十年,康师傅、农夫山泉靠百万级终端网点建立护城河;如今便利店、社区团购、校园智能货柜成为增量主战场。
线上:DTC与兴趣电商崛起
元气森林、好望水通过抖音直播间+小红书种草,半年内完成从0到亿级销售额;冷链到家让NFC果汁、低温乳酸菌饮突破地域限制。

消费者需求出现了哪些新变量?
一问:零糖是真需求还是伪风口?
答:尼尔森数据显示,2023年零糖茶饮料销售额同比增长43%,但复购率仅28%,说明尝鲜驱动大于习惯驱动。
二问:功能饮料会不会被“咖啡液”取代?
答:不会。咖啡因含量、牛磺酸、B族维生素的协同提神机制难以被单一咖啡液复制;且能量饮单价更低、场景更广。
三问:植物奶能否复制燕麦奶的爆火?

答:豌豆、杏仁、椰子奶都在尝试,但口感壁垒+供应链成熟度决定短期内仍是小众补充。
未来五年,哪些趋势最值得关注?
1. 成分党2.0:从“无糖”到“功能+”
消费者开始关注益生元、玻尿酸、GABA、茶氨酸等细分功能成分,品牌需要临床背书+可视化实验才能建立信任。
2. 包装革命:从“可回收”到“可再填”
百事在欧洲试点可重复灌装PET瓶,国内新锐品牌“空卡”推出铝瓶回收返现计划,预计2026年可再填包装渗透率将达8%。
3. 场景细分:运动、熬夜、户外三大场景
- 运动场景:电解质水、蛋白水、BCAA饮
- 熬夜场景:低糖能量饮、人参饮、枸杞饮
- 户外场景:高海拔补氧水、防晒口服饮
4. 技术下沉:无菌冷灌+高压HPP普及
无菌冷灌让茶饮料无需防腐剂即可常温保存;高压HPP让NFC果汁保质期从7天延长到45天,大幅降低冷链成本。
品牌如何在新格局里突围?
一问:没有巨头渠道怎么办?
答:先锁定单一高势能场景,例如“电竞馆”“健身房”“剧本杀”,用场景独占+社交裂变完成种子用户积累。
二问:如何避免“网红短命”?
答:三步法:
- 用大单品打爆认知;
- 用口味矩阵提升复购;
- 用会员制沉淀数据资产。
三问:融资窗口期还有多久?
答:资本对饮料赛道仍保持高关注,但已从“看流量”转向“看利润”。单月收入破千万且毛利率≥35%的项目更容易拿到B轮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