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港口吞吐量为何突然下滑?
2017年,中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6.4%,增速比2016年回落1.3个百分点;集装箱吞吐量增速也降至8.3%,低于过去五年平均水平。造成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并非需求消失,而是多重结构性调整叠加短期外部冲击。

1. 供给侧改革压缩大宗货源
钢铁、煤炭行业去产能进入攻坚阶段,全年退出粗钢产能5000万吨、煤炭产能1.5亿吨,直接减少了铁矿石、动力煤的进口需求。以唐山港为例,其2017年铁矿石吞吐量同比下降9.2%,而此前五年年均增速高达14%。
2. 环保限产抑制公路集疏运
京津冀及周边“2+26”城市执行史上最严采暖季限产,导致公路运输量下降30%以上。港口配套的短途汽运车队大面积停运,使得“最后一公里”物流成本上升25%-40%,部分货主转向铁路或推迟发货。
3. 全球贸易再平衡
美国退出TPP、英国脱欧谈判启动,全球价值链出现区域化倾向。2017年中国对美出口仅增长8.7%,低于2016年的12.4%,集装箱生成系数(每亿美元货值对应箱量)首次跌破0.8,直接拉低港口空箱调运量。
港口行业未来趋势如何?
短期波动不改长期升级方向,2017年的“减速”反而加速了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的切换。
1. 枢纽港“马太效应”强化
交通运输部《全国沿海港口布局方案》明确10大集装箱枢纽港(上海、宁波-舟山、深圳、广州、青岛、天津、大连、厦门、北部湾、洋浦),2017年这十大港口集装箱量占全国比重已达82%,较2016年提升2.3个百分点。中小港口被迫转向特色货类,如营口港发展冷链汽车滚装,日照港专注原油中转。

2. 多式联运渗透率突破20%
2017年全国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达350万TEU,同比增长28%,占比首次超过20%。青岛港开通“中亚班列”,宁波舟山港建设“双层集装箱海铁联运示范通道”,铁路进港率从2016年的40%提升至55%,缓解了环保压力。
3. 智慧港口投资进入爆发期
上港集团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投产,成为全球最大单体全自动码头;招商局港口在妈湾打造“5G+无人集卡”试验区。2017年行业自动化改造投资同比增长45%,单箱操作成本下降30%,桥吊平均作业效率突破40自然箱/小时。
4. 绿色港口标准强制执行
2017年《港口岸电布局方案》要求50%以上专业化泊位具备岸电供应能力,上海港、深圳港对使用岸电船舶给予30%港口费减免。同年LNG动力拖轮保有量增至120艘,占新增拖轮订单的70%,单船氮氧化物排放下降90%。
企业如何抓住下一轮红利?
1. 锁定“散改集”增量市场
2017年内贸集装箱量增速达12%,显著高于外贸的7.8%。唐山港将煤炭、铝矾土装入35吨敞顶箱,通过铁路直达内陆钢厂,物流成本降低15%,货损率从3%降至0.5%。
2. 布局海外支点港口
中远海运收购西班牙Noatum港口51%股权,招商局入股巴西TCP码头,2017年中国企业海外港口权益吞吐量突破1亿TEU。通过“港口+园区+物流”捆绑投资,单箱收益比国内高20%-30%。

3. 参与航运联盟重组
2017年OCEAN Alliance、THE Alliance、2M联盟运力占比达77%,枢纽港必须匹配联盟航线需求。广州港南沙三期提前布局1.8万TEU超大型泊位,当年即吸引马士基新增3条欧洲航线,单泊位年收入增长45%。
自问自答:2017年的下滑是周期还是拐点?
答:是结构性拐点而非简单周期下行。2017年后,港口行业正式告别“吞吐量崇拜”,进入以效率、绿色、协同为核心的新阶段。未来五年,吞吐量年均增速可能维持在3%-5%,但单箱附加值、土地集约利用率、碳排放强度将成为核心KPI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