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药制造业当前处于什么阶段?
中国医药制造业正处于从“规模红利”向“创新红利”过渡的关键拐点。过去十年,一致性评价、带量采购、MAH制度三大政策叠加,把行业从“营销驱动”拉回到“研发驱动”。2023年化学原料药产量同比下降,但创新药IND受理量却同比增长,说明产能出清与价值升级同步发生。

未来五年增长潜力体现在哪些赛道?
1. 生物药:单抗、双抗、ADC三箭齐发
- 单抗:PD-1/PD-L1进入医保后渗透率仍不足30%,下沉市场仍有翻倍空间。
- 双抗:技术壁垒高,全球仅三款上市,国内百济、信达管线已走到Ⅲ期。
- ADC:荣昌生物维迪西妥单抗首年销售额破十亿,验证了国产ADC的商业化能力。
2. CXO:工程师红利外溢的“卖水人”
药明康德、康龙化成、泰格医药三家合计全球市占率不足15%,而中国化学博士生年毕业人数是美国的2.4倍,成本优势至少还能维持五年。
3. 原料药+制剂一体化:带量采购下的“成本游戏”
华海、普洛、司太立通过垂直一体化把制剂毛利率从40%抬到60%,在第七批集采中中标价虽降,但净利润率反而提升。
政策如何左右行业节奏?
带量采购:降价≠萎缩
前七批集采平均降价53%,但市场规模从集采前的1800亿降到1200亿,销量却增长2.3倍,以价换量逻辑成立。
医保谈判:创新药放量的“闸门”
2023年医保谈判成功率80%,信迪利单抗降价64%后进医保,次年销售额翻三倍,证明医保是创新药放量的最快路径。
MAH制度:轻资产研发成为可能
没有生产线的Biotech可以委托CMO生产,2023年通过MAH获批的1类新药占比已达45%,研发型企业的资本效率提升一倍以上。

资本与估值:泡沫还是起点?
截至2024Q1,A股医药板块PE(TTM)约28倍,低于近十年中枢35倍,但创新药子板块PS高达15倍,分化明显。港股18A公司中,已有10家实现商业化,其中信达生物市值/峰值销售比仅3倍,处于全球低估区间。
国际化:下一个五年最大α来源
美国ANDA:原料药企业的“现金牛”
华海药业2023年ANDA批文达67个,美国市场贡献净利润占比35%,单一品种生命周期可达10年以上。
License-out:创新药的“估值放大器”
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以29亿美元授权诺华,首付款6.5亿美元,直接覆盖过去五年全部研发费用。
新兴市场:被忽视的“第二增长曲线”
东南亚、中东、拉美医药市场规模合计超1200亿美元,但本土创新供给严重不足,中国药企凭借性价比优势快速切入。
风险清单:哪些变量可能打断增长曲线?
- 地缘政治:FDA对中国生产基地的现场检查趋严,2023年有12个品种收到警告信。
- 资本寒冬:美联储加息导致Biotech融资难度加大,2023年国内创新药VC/PE融资额同比下降42%。
- 技术迭代:PROTAC、RNA编辑等新技术可能颠覆现有小分子与单抗格局。
企业如何抓住五年窗口期?
研发端:从Fast-follow到First-in-class
恒瑞医药2023年研发费用62亿,占营收29%,其中30%投向全新靶点,远高于五年前的10%。
生产端:连续化+智能化降本
齐鲁制药通过连续化反应把某API单公斤成本从8000元降到4500元,降幅达44%,在集采报价中拥有更大回旋空间。
渠道端:DTP药房+互联网医院双轮驱动
创新药在DTP药房销售额年复合增速35%,互联网医院复诊开方量2023年突破3亿次,成为处方外流最大承接方。
投资者如何筛选标的?
用“三率”模型快速排除噪音:
- 研发投入率>15%:确保管线厚度。
- 海外收入率>20%:对冲单一市场政策风险。
- 核心产品市占率>10%:证明商业化能力。
同时关注管理层是否具备跨国药企背景,这是国际化能否落地的关键信号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