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力模型到底在烘焙行业怎么用?
波特五力模型常被简化为“竞争者、替代品、潜在进入者、供应商、买方”五个维度,但在烘焙行业,每一股力量都带有“**高周转、低毛利、重体验**”的特殊味道。下面把五力拆解成可落地的指标,帮你一眼看清赛道。

现有竞争者:价格战与体验战并存
烘焙门店的密度在一二线城市已接近便利店,**同商圈3公里内平均出现8-12家面包房**。竞争焦点集中在:
- **价格战**:一条生吐司从38元卷到19.9元,毛利被压缩至35%以下。
- **体验战**:开放式厨房、咖啡+烘焙复合空间、打卡拍照区,客单价可拉高30%。
自问:我的门店在“**价格带**”和“**情绪价值**”上分别排第几?如果两项都落在后50%,就要考虑差异化产品或细分人群。
---替代品威胁:便利店、茶饮、代餐棒都在抢早餐
早餐场景被**便利店4元饭团**、**茶饮品牌10元欧包**、**健身代餐棒**不断蚕食。关键数据:
- 便利店烘焙SKU年增20%,但复购率只有烘焙专门店的1/3。
- 茶饮品牌用“**茶饮+软欧包**”套餐把客单价从15元提升到28元。
自问:我的产品能否在**健康标签**或**手工现制**上做出壁垒?如果不能,至少要在**渠道便利性**上追平便利店。
---潜在进入者:资本与跨界玩家双重夹击
近三年拿到融资的烘焙品牌超过40家,单店估值从300万冲到1500万。跨界玩家更可怕:

- **茶饮巨头**:用中央工厂+门店现烤模式,30天就能复制一家“茶饮+烘焙”店。
- **新零售**:盒马、山姆把冷冻面团直接卖给C端,家庭烤箱普及率已达28%。
自问:我的**供应链深度**能否支撑快速扩张?如果不行,先做**区域密集布点**,把物流半径压到150公里以内。
---供应商议价力:面粉涨价10%利润蒸发5%
烘焙行业**原料成本占比高达55%**,其中:
- 进口黄油、奶酪受汇率影响,一年内波动可达25%。
- 国产面粉虽然稳定,但高端日式吐司需要专用粉,**单一供应商依赖度超过70%**。
突围方法:
- 与上游签订**年度锁价合同**,用销量换折扣。
- 自建**小型预拌粉工厂**,把核心配方做成标准化半成品。
买方议价力:会员制能否锁住挑剔的味蕾?
消费者越来越“花心”,**平均3个月换一次常购品牌**。他们的决策路径:
- 线上:小红书、抖音种草,**颜值>口味>价格**。
- 线下:门店排队长度决定是否进店,**等待容忍度为7分钟**。
提升议价力的工具:

- **付费会员卡**:99元年费送12张买一赠一券,测算显示可提升年消费频次从6次到11次。
- **盲盒吐司**:每周限定口味,利用“**损失厌恶**”心理刺激复购。
烘焙店如何突围:三条实战路径
路径一:极致单品+社区渗透
把一款生吐司做到**月销10000条**,再用社区团购把**配送半径缩小到1公里**。案例:某品牌在上海浦东单店只做生吐司,通过宝妈团长分销,**复购率62%**,毛利保持在45%。
路径二:烘焙+咖啡的第三空间
用**15元咖啡+9元可颂**套餐锁定早餐,下午时段卖**28元切块蛋糕+茶饮**。坪效从800元/㎡提升到1400元/㎡,**咖啡毛利65%**补贴烘焙低毛利。
路径三:冷冻面团B2B
把门店没卖完的产能做成冷冻面团,卖给**奶茶店、酒店、便利店**。一家50㎡中央厨房可覆盖200个B端客户,**净利润率比门店高8-10个百分点**。
---最后留给老板的灵魂三问
- 如果明天商圈新开一家低价连锁,我的**护城河**是什么?
- 当面粉再涨10%,我能否通过**产品结构**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?
- 会员数据里,**沉睡90天以上的用户占比**是否超过40%?如果是,下一步激活策略是什么?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