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银行业竞争结构现状:国有大行、股份行、城商行、农商行、民营银行、外资行六类机构同台竞技,集中度仍高但边际松动;未来五年,数字化、区域化、绿色金融三大变量将重塑格局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一、竞争主体全景:谁在分蛋糕?
1. 国有六大行:绝对规模与政策红利并存
- **资产占比**:截至2023年末,六大行总资产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约38%,虽较十年前下降7个百分点,仍具压倒性优势。
- **护城河**:低成本负债(活期存款占比超50%)+ 国家信用背书,使其在基建、央企信贷领域几乎无可替代。
2. 股份制银行:差异化突围的“鲶鱼”
- **代表机构**:招行(零售之王)、平安(科技驱动)、兴业(同业之王)。
- **竞争策略**:聚焦高净值客群、交易银行、投行业务,ROE普遍高于大行2-3个百分点。
3. 城商行与农商行:区域深耕的双刃剑
- **优势**:地方政府资源倾斜,县域网点密度高。
- **风险**:单一区域经济波动易引发资产质量连锁反应,如某东部城商行2022年地产不良率飙升至6.8%。
4. 民营与外资银行:边缘创新的试验田
- **民营样本**:微众银行(2023年净利润破百亿,不良率仅1.47%),靠“微粒贷”击穿传统风控模型。
- **外资限制**:持股比例放宽至100%,但网点不足1000家,主打跨境金融与衍生品交易。
二、集中度指标:CR5与HHI的隐藏信号
自问:如何判断银行业垄断程度?
自答:看CR5(前五大银行资产占比)与HHI(赫芬达尔指数)。
- **2023年数据**:CR5为57%,HHI值约0.095(国际警戒线为0.18),显示寡头垄断但竞争加剧。
- **历史对比**:2010年CR5曾达68%,HHI超0.12,八年下降主因股份行与城商行扩张。
三、价格竞争:存贷利差缩窄的连锁反应
1. 负债端:存款“价格战”为何打不起来?
- **自律机制**: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设定存款利率上限,2023年6月大行挂牌利率上限为1年期2.0%。
- **创新绕过**:结构性存款、协定存款变相高息揽储,但2023年监管窗口指导后规模压降30%。
2. 资产端:对公贷款利率跌破4%后如何盈利?
- **零售转型**:招行零售贷款占比达53%,个人按揭利率仍高于对公贷款120BP。
- **非息收入**:2023年银行业非息收入占比28%,理财、托管、投行成为补血利器。
四、未来五年三大颠覆变量
1. 数字化:蚂蚁、腾讯的“降维打击”
- **场景渗透**:微信支付月活用户超9亿,微粒贷累计放款额破4万亿,相当于一家中型股份行。
- **银行反击**:工行“数字员工”年处理业务2亿笔,但科技投入占营收比仅3%,远低于互联网巨头15%。
2. 区域化:成渝、长三角银行并购潮
- **政策推手**:2023年银保监会鼓励同一省内城商行合并,四川银行(合并12家城商行)资产规模一年翻番。
- **风险化解**:并购后不良率平均下降1.2个百分点,但文化整合成本需3-5年消化。
3. 绿色金融:碳减排工具重构信贷结构
- **央行工具**:2023年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2000亿低息资金,利率仅1.75%,撬动绿色贷款占比升至10%。
- **银行布局**:兴业银行绿色贷款占比14%,碳排放权质押融资创新产品已落地21省。
五、投资者视角:如何挑选潜力银行?
自问:银行股估值看什么?
自答:ROE持续性+不良前瞻性+科技投入转化率。
- **ROE梯队**:招行(16%)> 宁波银行(15%)> 大行(11%-12%)。
- **不良先行指标**:关注逾期90天以上贷款/不良贷款比值,低于80%说明风险认定严格。
- **科技ROI**:平安银行2023年AI风控使信用卡不良率下降0.5个百分点,每1元科技投入产生3.2元风险收益。
六、尾声:竞争终局猜想
十年后,银行业可能呈现“哑铃型”结构:一端是数字化超级平台(国有大行+头部股份行),另一端是区域特色精品银行(如专注科创的杭州银行、深耕三农的常熟农商行)。中间层若无法在细分领域建立护城河,或将被并购或退出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