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全球贸易复苏对航运业的真实拉动有多大?
2023年第四季度开始,WTO连续两次上调全球商品贸易量预期,**集装箱船平均装载率回升至87%以上**,跨太平洋航线现货运价一度突破2500美元/FEU。但贸易复苏并非全面开花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欧美补库存周期集中在**家具、汽配、消费电子**三大品类,带动40HQ箱型需求激增;
- 印度、越南对欧美出口增速保持在两位数,**东南亚支线运力出现结构性短缺**;
- 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量同比增120%,**滚装船租金已飙升至每天11万美元**。
二、运力供给端:新船订单潮会不会导致新一轮过剩?
Clarksons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5月,全球手持订单占现有运力比例已升至**29.8%**,创2010年以来新高。但本轮扩张呈现三大不同:
- 双燃料船占比超过60%,甲醇、LNG动力成为主流,传统燃油船订单占比快速下滑;
- 船东普遍要求2026年后交付,**刻意避开2024-2025年环保新规密集执行期**;
- 巴拿马运河干旱、红海危机导致**有效运力损失约12%**,短期对冲了新增运力。
三、绿色转型:航运业碳中和路线图的落地难点在哪?
IMO 2023年通过“净零框架”草案,要求2030年碳强度降低40%。实现路径并非单一:
- 绿色甲醇:马士基已锁定每年75万吨绿色甲醇供应,但全球产能不足需求的1/10;
- 碳捕捉技术(CCUS):日本邮船在散货船上试验的模块化系统可捕获20%排放,成本高达300美元/吨CO₂;
- 慢速航行:航速每降低1节,燃料消耗减少8%-10%,但会延长交货期并增加库存成本。
四、数字化:区块链提单能否彻底取代纸质单证?
2024年3月,地中海航运(MSC)在亚欧航线完成**首张全程区块链电子提单**试点,将单证处理时间从7天压缩至2小时。但大规模推广仍面临:
- 各国海关系统接口不统一,**新加坡港接受电子放货,美国部分港口仍需纸质背书**;
- 中小货代IT能力薄弱,**约35%的亚洲区域货代仍依赖邮件发送PDF提单**;
- 法律层面,《鹿特丹规则》缔约国仅占全球贸易量的25%,**电子提单物权效力存争议**。
五、区域航线:RCEP生效后亚洲内部贸易流如何重构?
RCEP关税减免清单实施两年后,**中国-东盟海运量年均增长9.2%**,催生三大变化:
- 泰国榴莲、越南火龙果等生鲜货改用**500-1000TEU支线船直航华南**,替代传统中转香港模式;
- 韩国-印尼航线出现**每月6班的滚装+集装箱混装船**,运输汽车CKD套件和化工原料;
- 宁波舟山港开通**长江内支线“快航”**,72小时接驳南京、武汉,**比传统中转节省40小时**。
六、运价周期:2024-2026年航运企业盈利模型如何演变?
通过拆解马士基、中远海控财报发现,**长协价占比已从2021年的68%降至2024年的52%**,现货市场波动对盈利影响加剧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当上海-美西现货价高于1800美元/FEU时,**头部船东单箱EBITDA可达500美元**;
- 若跌破1200美元触发燃油附加费(BAF)机制,**部分老旧船将直接停航**;
- 2025年起欧盟ETS纳入海运业,**亚欧航线每TEU将增加约90欧元碳成本**,可能转嫁至运价。
七、中小货主如何对冲运价剧烈波动?
面对2024年第二季度美线运价单月暴涨60%的行情,**年出货量不足1000TEU的货主**可采用:
- NVOCC拼箱联盟:通过共享舱位锁定6个月固定价,溢价仅比现货高8%-12%;
- 运费期权:上海航运交易所推出的美西航线期权合约,最小交易单位1TEU,权利金约50美元;
- FOB转EXW:让供应商承担海运段风险,但需评估其加价幅度是否超过运价波动本身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