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业分析与行业分析到底差在哪?
很多人把“产业”和“行业”混为一谈,结果报告写了几十页,老板却一句“没抓到重点”就打回。 自问:产业分析是不是只要看规模? 自答:不是。产业分析关注宏观价值链,回答“蛋糕有多大、谁在切”;行业分析则聚焦中观竞争场,回答“怎么切、切哪块更香”。 用一句话区分:产业看链条,行业看赛场。

做产业分析的五个关键切口
1. 需求端:到底谁在买单?
- 终端用户:C端、B端还是G端?需求弹性差异巨大。
- 支付意愿:用价格敏感度测试,避免“伪需求”。
- 场景演变:疫情把远程办公场景放大,带动云会议产业三年复合增速47%。
2. 供给端:瓶颈藏在哪一环?
自问:芯片短缺是短期还是长期? 自答:看产能周期。12寸晶圆厂建设需18-24个月,短缺至少延续到2025。 把供给拆成:资源—产能—物流,任何一环卡死都会抬高全链成本。
3. 政策端:红线与红利并存
以新能源汽车为例: 补贴退坡倒逼技术升级,双积分又打开盈利新窗口。 做政策扫描时,用“红黄绿灯”模型: - 红灯:限制类目录,一票否决 - 黄灯:窗口指导,弹性应对 - 绿灯:专项债、贴息贷款,All in
4. 技术端:替代还是共生?
光伏HJT与TOPCon路线之争,本质是转换效率与设备折旧的赛跑。 判断技术拐点:当LCOE(平准化度电成本)低于传统能源,渗透率将指数级上升。
5. 资本端:钱往哪流?
跟踪PE/VC阶段分布: - 早期项目暴增→技术萌芽期 - 中后期扎堆→红海将至 用Crunchbase拉一条融资热力图,比任何PPT都直观。
行业分析落地的三步法
Step1 画战场:市场分层与集中度
以预制菜为例: - 高端:五星级酒店定制,客单价300元+,CR5<10% - 中端:连锁餐饮供应链,50-100元,CR5≈35% - 大众:商超冷柜,20-30元,CR5>60% 集中度越低,新品牌突围窗口越大。

Step2 拆对手:成本结构与盈利模式
| 企业类型 | 成本重心 | 盈利杠杆 |
|---|---|---|
| 代工型 | 原材料+人工 | 规模效应 |
| 品牌型 | 营销+渠道 | 溢价能力 |
| 平台型 | 技术+流量 | 抽佣率 |
自问:为什么有的预制菜公司毛利15%还能上市? 自答:它把重资产生产外包,自己只做口味研发+渠道锁仓。
Step3 测趋势:用先行指标替代后视镜
- 搜索指数:抖音“空气炸锅食谱”同比涨320%,带动半成品薯条脱销。
- 招聘JD:某头部SAAS公司突然大量招“行业解决方案专家”,预示要深耕垂直场景。
- 海关数据:咖啡生豆进口量连续三个季度负增长,国内冻干粉出口量却翻倍,说明产业链正在转移。
把产业与行业拼成一张作战地图
案例:储能赛道 产业视角:全球新型储能装机2022年20.4GW,2030年预计超400GW,八年20倍。 行业视角: - 电芯:宁德时代、比亚迪双寡头,毛利率25%-30% - 变流器:阳光、华为领跑,但IGBT国产化率不足20%,卡脖子明显 - 系统集成:地方国企+民营分包混战,订单碎片化,账期长达18个月 结论:如果只能选一个细分切口,上游IGBT替代比下游集成更有投资价值。
常见误区与避坑指南
误区1:把行业规模当市场份额
2023年中国茶饮市场5000亿元,不等于任何品牌都能分到一杯羹。现制茶饮门店存活率仅18%,规模再大也是“修罗场”。
误区2:忽视区域差异
低度酒在一线增速放缓,但在三四线城市KTV渠道增速超60%。用全国平均数据会掩盖结构性机会。
误区3:迷信单一数据源
QuestMobile显示某社交APP月活1亿,但七麦下载量连续三月下滑,说明留存率正在恶化。交叉验证才能逼近真相。

工具箱:让分析提速的五个神器
- 国家统计局“国家数据”:免费查细分产量、投资额。
- 知网专利数据库:用“申请人+IPC分类号”追踪技术路线。
- 天眼查“产业链”:一键生成上下游股权穿透图。
- SimilarWeb:监测竞对网站流量来源与跳出率。
- Python+Plotly:把海关8位HS编码数据可视化,找出口暴增品类。
写给实战派的三句忠告
1. 先画地图再冲锋:产业分析告诉你哪座山有金矿,行业分析告诉你该带什么工具。 2. 数据是燃料,洞察是引擎:同样的招股书,有人看到库存周转天数增加,有人看到渠道压货风险。 3. 用动态视角替代静态报告:政策、技术、资本三变量每季度复盘一次,才能踩准节奏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