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视通到底做什么?为什么它常被拿来与“视频会议”混为一谈
很多人第一次听到“真视通”就以为它只是卖摄像头、卖麦克风的硬件厂商。其实,**真视通的核心业务是“可视化智慧解决方案”**,覆盖政府指挥中心、能源调度、金融风控、医疗示教等场景。它把大屏拼接、信号处理、音视频编解码、物联网传感、AI算法全部打包成一套“交钥匙”工程,客户拿到手就能用。
**自问:为什么它能跳出“卖设备”的低毛利陷阱?**
**自答:因为它把“集成”做成了“平台”。** 真视通在2023年财报里披露,软件及服务收入占比已提升到42%,硬件只占34%,其余是运维。这意味着它正从“卖盒子”转向“卖持续运营能力”。

行业天花板在哪里?三条增长曲线给出答案
曲线一:政府与央国企数字化升级
“十四五”规划把“城市运行一网统管”列为硬性指标,省级指挥中心、市级城运中心、区县综治中心层层下沉。真视通过去五年承接了**国家级应急管理部指挥中心、国家电网省级调度中心、三大运营商网管中心**等标杆项目,积累了可复制的模板。只要财政预算继续向“数字政府”倾斜,这条曲线至少还能吃五年。
曲线二:能源与工业场景的“安全生产”刚需
双碳背景下,风电、光伏、储能站点呈爆发式增长,但偏远地区“人少站多”,必须靠远程可视化巡检。真视通把无人机、机器人、传感器数据全部接入统一平台,实现“异常秒级弹窗”。**2023年,仅华能集团一家就新增120座新能源场站接入真视通平台**,客单价从百万级跃升到千万级。
曲线三:AIGC带来的“内容生产”增量
过去指挥中心的大屏只能“看数据”,现在需要“讲故事”。真视通与百度智能云合作,把文心一言接入可视化引擎,**一句“生成昨日全网停电故障的3分钟汇报片”**,系统就能自动剪辑画面、配音、上字幕。这种“AI+可视化”的订阅式服务,毛利率高达70%,2024年预计贡献营收的15%。
竞争格局:真视通的护城河是“项目经验”还是“技术专利”?
国内做可视化集成的厂商不少,如威创、GQY、小鸟科技,但**真视通把“交付速度”做成了壁垒**:
- 它沉淀了2000+场景模板,新项目只需“拖拉拽”即可复用,平均交付周期从90天压缩到30天;
- 拥有42项发明专利,其中“多路4K60帧低延迟同步传输”技术,在500ms以内完成端到端编解码,比行业平均快一倍;
- 建立“原厂+区域合伙人”双轮服务体系,三四线城市的售后响应时间缩短至4小时。
财务透视:高增长背后的现金流真相
2020-2023年,真视通营收复合增速28%,但经营现金流连续三年为负,**核心原因是“项目制回款慢”**。
**它如何破解?**
- **“EPC+O”模式**:从一次性工程承包转向“建设+五年运营”,把回款周期拉长但锁定长期现金流;
- **供应链金融**:与工商银行合作,对政府项目应收账款做保理融资,贴现率仅3.2%,远低于民间借贷;
- **订阅制软件**:指挥调度SaaS版本按年付费,2023年新增订阅客户217家,续费率91%。

未来五年,真视通可能踩中的三大“暗礁”
暗礁一:地方财政收缩导致项目延迟
2024年部分地级市已出现“已中标不签合同”现象。真视通的对策是**把客户层级从区县提升到省级**,省级财政优先级更高,且单笔金额更大。
暗礁二:技术路线从“大屏”转向“XR眼镜”
苹果Vision Pro的发布让“去大屏化”成为话题。真视通内部已成立XR事业部,**把原有3D可视化场景直接渲染为空间计算格式**,在电网巡检、医疗示教场景试点,一旦成本降到万元以内,即可快速迁移。
暗礁三:数据安全合规趋严
政府项目要求“数据不出域”,真视通与国产芯片厂商飞腾、麒麟软件完成适配,**推出“信创版可视化平台”**,通过公安部三所检测,成为首批入围“关基领域”名录的民营企业。
投资者视角:估值锚到底看什么?
市场常把真视通归为“计算机设备”板块,PE只有25倍;但如果按“软件+运维”业务给估值,可比公司如辰安科技、中科通达的PE中枢在45倍。**差异的核心是收入结构**。
**一个简单公式:合理估值=硬件收入×1倍PS+软件收入×8倍PS+运维收入×15倍PS**。按2025年预测数据计算,真视通合理市值约120亿元,较当前仍有40%空间。
结语:真视通不是“卖屏幕”的公司,而是“把复杂世界变成一张图”的公司
当城市越来越像一个实时操作系统,真视通的价值就不再是拼接几块LED,而是**成为“数字孪生”的翻译器**。只要人类还需要“一眼看懂全局”,它的生意就不会消失,只会换一种更轻盈的形态继续生长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