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物医疗行业到底在发生什么?
过去五年,全球生物医疗市场规模从三千亿美元跃升至七千亿美元,**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%**。中国市场的增速更是达到**20%以上**,成为资本与政策双重押注的风口。驱动因素主要有三点:

- 人口老龄化:60岁以上人群对精准医疗的需求呈指数级上升;
- 技术突破:基因编辑、ADC药物、细胞治疗陆续进入商业化;
- 支付能力:医保谈判降价后,创新药渗透率反而提升。
生物医疗行业前景如何?
答案是:**中长期确定性高,短期波动大**。具体拆解如下:
1. 需求端:慢性病与肿瘤成为“现金奶牛”
全球每年新增肿瘤病例两千万,中国占四分之一。**PD-1抑制剂、CAR-T疗法、双抗药物**的渗透率仍不足10%,市场空间巨大。
2. 供给端:国产替代进入深水区
过去进口药占九成,如今**恒瑞、信达、百济**等头部企业已把自研管线推进到Ⅲ期,医保谈判后价格仅为原研的30%,放量速度惊人。
3. 政策端:集采与审评双轮驱动
国家药监局平均审评周期从800天压缩到400天,**“突破性治疗”通道**让创新药上市时间再缩短半年;集采则倒逼企业做差异化。
生物医疗公司怎么选?
投资者与从业者常陷入“看管线、看估值”的二维误区,真正需要建立三维模型:

维度一:技术壁垒是否足够深?
自问:这家公司有没有**全球首创或同类最优**的候选药物?
自答:查看专利族数量、Ⅰ期临床的MOA(作用机制)是否被国际顶刊引用。以**荣昌生物**为例,其ADC平台拥有**高毒素载荷+可裂解连接子**双重专利,直接对标第一三共。
维度二:现金流能否撑到商业化?
自问:账上现金够烧几年?
自答:用“现金/年度研发费用”计算安全垫,**大于3年为安全线**。再对比融资节奏,**港股18A、科创板第五套**是常见补血通道,但需警惕“估值倒挂”风险。
维度三:团队背景与BD能力
自问:核心高管是否经历过完整产品生命周期?
自答:看是否有**跨国药企临床、注册、市场准入**复合背景。再查对外授权记录,**信达将PD-1海外权益授予礼来,首付高达10亿美元**,直接验证全球认可度。
容易被忽视的三类风险
1. 专利悬崖:国内fast-follow策略导致同质化严重,一旦原研专利延期,市场空间瞬间压缩。
2. 临床失败:Ⅱ期到Ⅲ期成功率仅30%,需关注生物标志物选择是否精准。
3. 地缘政治:CXO企业海外收入占比过高,若被列入UVL清单,订单可能一夜归零。
如何构建投资组合?
采用“**核心+卫星**”策略:
- 核心仓:配置**已商业化、现金流稳定**的龙头,如恒瑞医药、药明康德;
- 卫星仓:布局**早期技术颠覆者**,如mRNA疫苗、基因编辑CDMO,仓位不超过20%。
未来五年的三大机会赛道
1. 细胞基因治疗CDMO:全球产能缺口70%,中国成本仅为欧美40%。
2. 伴随诊断一体化:药监局要求靶向药必须联用伴随诊断,催生百亿级市场。
3. 数字化临床试验:DCT(去中心化试验)可降低30%成本,泰格医药已布局。
从业者如何切入?
应届生:优先选择临床药理、生物统计岗位,缺口大且薪酬溢价高。
转型者:传统药企注册人员可转向全球药物警戒(PV),FDA新规要求24小时上报。
投资人:建立“临床数据+医保准入”双维度模型,避免只看PPT故事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