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策风险有哪些?
饮料企业最常碰到的政策风险包括:国家层面税收调整、地方限塑令升级、健康标签强制化、跨境贸易壁垒提高、碳排放配额收紧等五大类。

一、宏观政治风向:从“稳增长”到“双碳”目标
过去十年,饮料行业享受的是消费拉动型政策红利:减税降费、扩大内需、鼓励夜经济。然而,2021年后,“双碳”战略成为最高政治优先级,直接改变了行业底层逻辑。
- 能源结构转型:煤电比例下降导致PET粒子和铝罐成本波动,企业被迫锁定绿色电力长约。
- 碳排放交易:广东、湖北试点把灌装厂纳入重点排放单位,每吨碳价突破60元,相当于每瓶饮料增加0.8厘成本。
二、税收与价格管控:糖税落地的三种路径
糖税会不会全国推行?
目前看来,不会一刀切,而是“地方试点+行业自律+阶梯税率”的组合拳。
- 深圳模式:对每升含糖量≥5g的饮料征收0.2元,已使当地无糖茶份额从28%升至41%。
- 成都模式:不直接征税,但要求商超设置“红橙绿”货架,红色区域征收额外陈列费。
- 行业自律: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发布《减糖宣言》,头部品牌承诺2025年总糖用量下降15%。
三、包装革命:限塑令进入2.0时代
2023年《商务领域一次性塑料制品管理办法》把监管重点从“禁止”转向“溯源”,饮料企业必须回答三个问题:
- 瓶胚来源是否可追溯?
- 再生料比例能否达到30%?
- 标签油墨是否符合GB/T 38727-2020?
农夫山泉给出的解决方案是“瓶到瓶”闭环:在杭州自建rPET颗粒工厂,年回收10万吨旧瓶,直接降低原料成本8%。
四、健康标签:从自愿到强制
《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第38条明确要求:2026年起,所有含糖饮料必须在正面包装标注“每日糖摄入上限”图标。

| 品类 | 现行标签 | 强制标签 |
|---|---|---|
| 碳酸饮料 | 营养成分表 | 红色警告图标 |
| 果汁饮料 | 100%果汁宣称 | 添加糖克数 |
| 功能饮料 | 牛磺酸含量 | 咖啡因每日限量提示 |
元气森林提前两年完成图标升级,反而把政策成本转化为“率先合规”品牌资产。
五、跨境贸易:RCEP红利与地缘政治摩擦并存
如何利用RCEP降低关税?
以泰国椰子水进口为例:
- 关税路径:原来普通税率20%,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下降至5%。
- 关键动作:在越南设立分装基地,使用≥40%东盟原产椰青,即可申请FORM E证书。
但与此同时,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美国浓缩橙汁关税仍高达54%,促使国内企业转向以色列、南非等非美供应链。
六、地方保护:隐形壁垒如何破
某北方省份曾以“水质安全”为由,要求外省饮料必须提供县级疾控中心48小时内的全项检测报告,变相抬高成本。
企业应对策略:

- 数据共享:与属地卫健委签署检测结果互认备忘录。
- 产能前置:在当地建设卫星灌装线,用固定资产投资换取市场准入。
- 公共沟通:邀请地方人大代表参观工厂,将商业议题转化为“就业与税收”政治议题。
七、ESG评级:从“可做”到“必做”
港交所2024年将ESG披露标准升级为“不遵守就解释”,波及所有有港股上市计划的饮料公司。
关键指标权重变化:
- 水资源管理:权重从8%升至15%,要求披露每升产品的取水来源。
- 女性董事比例:必须达到33%,否则将被MSCI ESG下调评级。
康师傅通过发行3亿美元绿色债券募集资金,用于PET回收和废水零排放项目,票面利率比同期普通债券低35个基点。
八、政策雷达:2025年需要盯紧的五份文件
- 《饮料行业碳排放核算指南》(生态环境部,预计Q2发布)
- 《限制商品过度包装通则》修订稿(市场监管总局,已二次征求意见)
- 《政府采购绿色产品清单》扩容(财政部,饮料包装首次纳入)
- 《食品安全法》实施条例(卫健委,拟增加线上销售专章)
- 《数据出境安全评估办法》细则(网信办,影响跨国品牌CRM系统)
九、实战工具:一张“政策风险热力图”
企业可用以下矩阵每月扫描:
| 政策维度 | 影响程度 | 发生概率 | 应对周期 |
|---|---|---|---|
| 糖税全国推广 | 高 | 中 | 6-12个月 |
| 再生塑料强制含量 | 中 | 高 | 3-6个月 |
| 碳边境调节税 | 低 | 低 | 24个月 |
把“高影响+高概率”象限的政策设为红色预警,由公共事务部直接汇报CEO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