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全球纺织业到底发生了什么?
2017年,全球纺织业的关键词是“分化”:一边是欧美高端市场加速向功能性、可持续面料升级;另一边是东南亚国家凭借低成本继续蚕食中低端订单。中国纺织业在这一年第一次出现“出口量减额增”——出口数量下降,但出口金额却上涨,这意味着“低价跑量”时代正式结束。

国内纺织业2017年核心数据速览
- 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68935亿元,同比增长4.2%,增速比2016年回落0.6个百分点。
- 利润总额3768亿元,同比增长6.9%,利润率达到5.46%,为近五年高点。
- 化纤、产业用纺织品两大子行业利润增速均超10%,传统服装加工利润增速仅2.1%。
这组数据说明:“赚钱能力”正在向产业链上游和新兴应用领域集中。
原材料价格暴涨,企业如何自救?
2017年3月—10月,国内328级棉花现货从每吨15900元一路飙升至16500元,粘胶短纤涨幅更高达28%。面对成本压力,企业给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答案:
- 锁定长单:鲁泰、魏桥等龙头提前半年与新疆棉田签订基差合同,把原料波动压缩在±2%以内。
- 产品升级:江苏阳光把羊毛/涤纶混纺西装面料中加入2%导电丝,单价从每米45元提升到78元,毛利率提高11个百分点。
- 期货套保:福建长乐区20家经编企业抱团在郑商所开设PTA套保账户,全年对冲风险敞口超12亿元。
环保风暴:是灭顶之灾还是转型契机?
2017年8月,第四批中央环保督察组进驻浙江、山东等纺织重镇,超过3000家印染、水洗企业被限产或关停。很多老板哀叹“日子没法过了”,但也有人从中看到机会:
盛虹集团投入3.6亿元升级废水处理系统,把每吨印染废水处理成本从9元降到4.8元,同时获得政府每度电0.1元的补贴,一年节省电费超2000万元。“环保投入不是成本,而是准入门票”成为行业共识。
东南亚产能转移,真的那么可怕吗?
越南、孟加拉2017年纺织品出口增速分别达到9.4%和8.8%,确实抢走不少欧美订单。但深入分析发现:

- 越南服装出口单价仅中国的63%,但交货期平均比中国长15天。
- 孟加拉工人月薪不到100美元,但停电每天2—4小时,必须用柴油发电,综合成本优势被抵消。
因此,“中国+东南亚”的跨国供应链成为新玩法:浙江柯桥一家面料企业在越南设裁剪车间,在国内保留研发、印花等高附加值环节,结果订单量反而增长30%。
2017年纺织企业转型的三条路径
1. 从“卖布”到“卖服务”
山东如意集团推出“面料图书馆”,设计师可在线调用10万种面料数据,24小时内收到A4大小实物样。通过数字化服务,如意把客户打样周期从7天缩短到48小时,新增服务收入占比达到18%。
2. 从“代工”到“品牌”
江苏金辰针织原本为优衣库做代工,2017年收购法国童装品牌Catimini,利用国内柔性供应链实现“小单快返”,首年线上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,毛利率是代工业务的3倍。
3. 从“纺织”到“纺织+”
浙江华峰氨纶把医疗级氨纶用于生产压力袜、护膝,进入康复器械赛道;广东溢达纺织与华为合作,在衬衫里嵌入心率监测模块,单件售价提高到499元,是传统衬衫的5倍。
2018年纺织业还会好吗?
展望2018,行业大概率延续“强者恒强,弱者出局”的格局。企业若想突围,必须回答三个问题:
- 我的产品能否让客户“非买不可”?
- 我的工厂能否做到“一周交货”?
- 我的品牌能否讲出“可持续故事”?
谁能率先给出肯定答案,谁就能在下一轮洗牌中活下来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