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为什么用五力模型看钢铁?
钢铁是资金、资源、技术三密集行业,任何单一指标都无法完整描述竞争格局。五力模型把“外部压力”拆成五个可量化维度,帮助企业在产能过剩、碳排双控、需求波动中找到突围切口。

二、现有竞争者:价格战为何停不下来?
1. 产能集中度低
中国CR10不足42%,远低于水泥的63%。“小炉子”与“大高炉”并存,导致边际成本差异巨大,谁减产谁先失血。
2. 产品同质化高
螺纹钢、热卷国标差异不足2%,客户转换成本几乎为零。唯一能拉开差距的是交货速度与账期,于是价格战成为默认选项。
3. 退出壁垒高
- 设备专用性强:一座2000m³高炉报废损失超8亿元
- 地方就业压力:单个钢厂往往承载上万家庭生计
- 银行信贷捆绑:产能置换贷款周期长,抽贷即引发系统性风险
三、潜在进入者:谁在门口排队?
1. 资本门槛:真的高吗?
表面上看,吨钢投资从过去的4000元降到2500元,但环保、能耗、碳排放“三评”同步收紧,实际门槛翻倍。
2. 技术窗口:电炉短流程
废钢资源量2025年将达3.5亿吨,电炉钢占比有望从10%升至20%。新玩家若锁定绿色电力+高端特钢细分市场,可绕过传统高炉的沉没成本。
3. 政策红线
工信部明确“原则上不再新增普钢产能”,但“产能置换”与“兼并重组”两条路仍留缝隙,地方国资平台成为事实上的“新进入者”。

四、替代品威胁:铝、塑、碳纤能吃掉多少份额?
1. 汽车轻量化场景
全铝车身减重40%,但成本是钢的2.8倍,目前仅在高端车型渗透。钢铁通过热成型钢+激光拼焊技术,减重20%的同时成本增幅控制在15%以内。
2. 建筑领域PC构件
装配式混凝土替代钢结构厂房?答案是否定的。钢结构施工周期缩短50%,且可100%回收,在物流仓储、数据中心等场景反而加速替代混凝土。
3. 长期变量:氢能直接还原铁(DRI)
若绿氢成本降至1.5元/Nm³,DRI+电炉路线碳排放可降至0.4tCO₂/t钢,届时钢铁将“自我替代”,而非被其他材料取代。
五、供应商议价力:矿与焦谁更强势?
1. 铁矿:寡头格局短期无解
淡水河谷、力拓、必和必拓、FMG四家占全球海运量72%。中国钢企长协矿占比仅60%,现货波动直接侵蚀利润。
2. 焦煤:国内资源错配
主焦煤进口依存度30%,蒙古、俄罗斯运输通道受地缘政治影响。“保供”政策下,国内焦煤价格反而高于进口到岸价,议价力呈现“内外倒挂”。

3. 反击策略
- 参股海外矿山:宝武已布局西芒杜北段,锁定2亿吨权益矿
- 废钢替代:每多用1吨废钢,可减少1.6吨铁矿需求
- 期货套保:大商所铁矿石期货日均持仓量超100万手,有效平滑价格波动
六、客户议价力:终端需求碎片化如何破局?
1. 建筑钢:房企资金链决定话语权
2023年TOP30房企应付账款周期拉长至218天,钢厂被迫接受“商票+保理”组合支付,实际贴现利率高达12%。
2. 制造钢:主机厂年度招标压价
汽车板年降本目标5%-8%,钢企通过EVI(早期供应商介入)模式,在车型设计阶段锁定材料方案,避免后期竞价。
3. 破局路径
- 从卖产品到卖服务:宝武旗下欧冶云商提供剪切加工+物流配送,吨钢增值200元
- 差异化认证:取得日系车企JIS认证后,溢价可达300-500元/吨
- 锁价长单:与风电整机厂签订3年框架,以铝价+加工费模式对冲钢价波动
七、未来三年:五力消长与战略抓手
1. 竞争格局预判
政策端“产量压减”常态化,行业将从“成本竞争”转向“低碳竞争力”。拥有绿电资源、氢冶金技术储备的企业将重塑五力边界。
2. 关键动作清单
- 纵向:参股海外矿山+布局废钢回收网络,削弱供应商议价力
- 横向:并购区域性民营钢厂,提升CR10至55%以上,降低现有竞争者压力
- 跨界:与汽车厂共建“近零碳汽车板联合实验室”,提前锁定下一代材料标准
八、自问自答:中小企业还有活路吗?
问:没有规模优势的小钢厂如何生存?
答:聚焦“专精特新”路线,例如生产超纯轴承钢、非晶合金带材等细分品种,单吨毛利可达普钢的3-5倍;同时绑定下游“小巨人”企业,形成稳定供需闭环。
问:碳关税(CBAM)落地后出口会不会被封死?
答:东南亚、中东基建需求仍在增长,通过“绿钢认证+本地化加工”组合,可将CBAM成本转嫁给终端业主,韩国浦项在沙特的工厂已验证该模式可行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