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,中国保险业站在“十二五”收官与“新国十条”全面落地的交汇点,保费规模、资产总额、资金运用收益均创下历史新高。站在2024年回望,这一年不仅奠定了后续十年的增长基调,也留下了值得反复咀嚼的经验与教训。以下从数据、政策、渠道、科技、风险五个维度拆解,并穿插自问自答,帮你快速抓住关键脉络。

2015年保费为何突然爆发?
答案:政策红利+资产驱动双重叠加。
- “新国十条”2014年8月发布,2015年进入细则落地期,健康险税优、养老险递延试点全面铺开,**直接释放万亿级需求**。
- 央行五次降准降息,银行理财收益率跌破4%,**保险万能险结算利率仍维持5%—6%**,大额保单成为高净值人群“类固收”替代品。
- 银保渠道重启“1+3”合作模式,**国寿、平安、新华单月银保新单增速一度突破200%**,带动全年寿险保费同比+21%。
车险费改第一枪:赔付率降了吗?
2015年6月,黑龙江等六省市启动商业车险费率改革试点,核心是把定价权交给公司、把选择权交给消费者。
结果如何?
- 单均保费下降8%—15%,但NCD(无赔款优待)系数浮动区间扩大,**优质车主保费最高再降30%**。
- 行业综合成本率从99.8%降至97.4%,**首次出现承保盈利拐点**。
- 中小公司陷入“地板价”竞争,**市场份额向人保、平安、太保三大巨头集中**,CR3提升4个百分点。
互联网保险是真风口还是伪需求?
2015年共有111家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业务,全年保费收入2234亿元,占总保费9.2%。
亮点与隐忧并存:

- 场景险爆发:退货运费险单量突破20亿件,**众安在线凭此实现盈利**。
- 渠道成本看似降低,但**获客补贴、流量采买费用高达首年保费80%**,实际综合成本率反超传统渠道。
- 监管空白导致“奇葩险”泛滥——**雾霾险、高温险、世界杯遗憾险**等产品被紧急叫停。
险资举牌潮:凶猛还是理性?
2015年险资在A股举牌42家上市公司,耗资超1300亿元,**万科、金地、金融街成为主战场**。
自问:钱从哪里来?
主要来自高现金价值的万能险账户,负债端成本5%—6%,倒逼资产端寻找7%以上收益。
自答:风险有多大?
期限错配+流动性错配,一旦股市下跌或赎回潮出现,**“短钱长投”模式极易引发兑付危机**,2016年万能险新规收紧后,举牌潮迅速退潮。

健康险的“黄金五年”起点在哪?
2015年健康险保费收入2410亿元,同比+51%,**首次超越车险成为非车险第一大险种**。
驱动因素拆解:
- 税优健康险试点:每人每年2400元额度可税前扣除,**撬动企业团险需求**。
- 重疾险“病种升级”:从25种扩展到50种以上,**件均保额突破20万元**。
- 百万医疗险雏形:众安“尊享e生”上线,**首年保费仅百元撬动百万保额**,为后续网红产品奠定模式。
2015的灰犀牛:利差损风险有多大?
当年保险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7.56%,但**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从4.6%跌至2.8%**。
潜在危机:
- 存量保单预定利率普遍4.025%,**新投资资产收益率低于负债成本**。
- 750日移动平均曲线下行,**寿险责任准备金需增提约2000亿元**,直接吞噬净资产。
- 2016年监管紧急下调预定利率上限至3.5%,**2015年成为高预定利率产品的“最后狂欢”**。
站在2024回看:哪些趋势已兑现?
已兑现:
- 车险费改全国推广,2020年综改后单均保费再降27%,**行业成本率却重回100%以上**。
- 互联网保险从“流量狂欢”转向“科技赋能”,**蚂蚁、微保、水滴等场景平台崛起**。
- 健康险保费2023年突破9000亿元,**百万医疗险用户超1.2亿**。
未兑现:
- 养老险税延试点因流程复杂、额度低,**2018年试点至今累计保费仅5亿元**。
- 险资长期股权投资占比仍不足10%,**“耐心资本”属性尚未充分发挥**。
给从业者的三点启示
1. 政策窗口期稍纵即逝 2015年高预定利率产品大卖,本质是监管与市场博弈的“时间差”。**谁能提前预判政策拐点,谁就能锁定利差**。
2. 渠道红利不等于品牌护城河 银保、网销都曾带来爆发式增长,但**客户最终留存率取决于产品+服务闭环**。2015年靠万能险冲规模的中小公司,如今多数已边缘化。
3. 科技投入要算“长期账” 当年部分公司斥巨资自建电商渠道,却因流量枯竭被迫关停;**聚焦核保、理赔环节降本增效的,反而活得更久**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