饮料行业现状:规模与增速为何出现“剪刀差”?
2023年中国饮料市场零售规模已突破1.4万亿元,但增速却从两位数回落至4.8%。为何总量仍在扩张,而增速却持续放缓?
核心原因有三点:

- 人口红利消退:15—35岁主力消费人群占比首次跌破40%,增量空间被压缩。
- 渠道碎片化:直播电商、社区团购、会员仓储店分流传统商超,单点产出下降。
- 品类内卷:无糖茶、气泡水、电解质水轮番上新,生命周期缩短至8—12个月。
健康饮品市场趋势:下一个“黄金十年”靠什么驱动?
健康饮品并非新概念,却在2024年呈现三大裂变:
- 功能细分:从“泛低糖”到“精准控卡”,每100ml热量≤20kcal成为新门槛。
- 成分升级:益生元、玻尿酸、GABA等原料被写入产品名,溢价空间提升30%—50%。
- 场景延伸:熬夜水、户外电解质粉、餐前阻碳饮,覆盖24小时生活切片。
消费者到底在为什么买单?
调研显示,67%的Z世代将“配料表干净”列为首要决策因子,而“口味”退居第三。这是否意味着口感不再重要?
答案是否定的。品牌正在用“清洁标签+风味复配”解决矛盾:
- 赤藓糖醇与甜菊糖苷的1:3黄金比例,既控糖又保留前段甜感。
- 柑橘纤维替代部分胶体,提升清爽度并降低20%卡路里。
供应链暗战:谁在掌控健康饮品的成本命门?
看似同质化的无糖茶,背后却是茶叶萃取工艺的较量:
| 工艺类型 | 成本增幅 | 风味保留率 |
|---|---|---|
| 传统高温萃取 | 基准 | 65% |
| 低温慢萃 | +18% | 82% |
| 超声波辅助萃取 | +25% | 91% |
头部品牌通过自建茶园+锁鲜无菌冷灌,将次品率控制在0.3%以内,中小厂商则因原料波动被迫涨价,差距进一步拉大。
渠道变革:线下“冷柜战争”与线上“算法霸权”
便利店冷柜的黄金三层逻辑正在改写:

- 视线平层:留给高毛利新品,如添加益生菌的NFC果汁。
- 底层:堆量大单品,如经典冰红茶,承担引流角色。
- 顶层预留给联名限定款,利用稀缺性制造社交话题。
线上平台则通过“猜你喜欢”反向定制:当用户连续点击“0糖”标签,系统会推送同类新品并给予7天流量加权,中小品牌借此实现冷启动。
2024年突围指南:中小品牌的“错位竞争”策略
面对巨头围剿,年营收<5亿元的厂商如何破局?
1. 垂直场景深耕
案例:某初创品牌聚焦电竞场景,推出含茶氨酸+维生素B6的“防手抖”饮料,线下签约300家电竞酒店,复购率达48%。
2. 区域口味定制
利用地域性原料建立壁垒,如贵州刺梨、潮汕油柑,通过小红书KOC投放区域话题,单省月销可突破50万瓶。
3. 包装即内容
将营养成分可视化印在瓶身,如“这瓶含有≈3个柠檬的VC”,扫码还能查看第三方检测报告,转化率提升22%。

未来风险:政策与资本的“双刃剑”
《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》新规将于2025年实施,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30%,这对依赖礼盒装的高端健康饮品构成挑战。
资本层面,2023年健康饮品赛道融资事件同比下降34%,投资人更关注EBITDA转正周期,盲目烧钱扩张的时代结束。
尾声:健康饮品的终局是“医疗化”还是“日常化”?
当“每日营养摄入量”成为包装标配,饮料与保健品的边界正在消失。但消费者需要的不是另一瓶“药”,而是无负担的快乐。谁能用一杯饮料同时满足“健康指标”与“情绪价值”,谁就能在下一轮洗牌中活下来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