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健品市场鱼龙混杂,消费者最纠结的莫过于“保健品哪个牌子好”与“老年人保健品怎么选”。本文用行业视角拆解两大疑问,结合监管、渠道、成分、人群四大维度,给出可落地的判断方法。

行业现状:需求暴涨与信任危机并存
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,我国保健食品备案数已突破1.4万款,年销售规模超2600亿元。与此同时,2023年各地消协受理的保健品投诉量同比增长37%,虚假宣传、非法添加、价格虚高成为投诉前三位。
为什么会出现“买的越多、信任越低”的怪象?
- 准入门槛低:备案制下,只需提交安全报告即可上市,功效验证并非强制。
- 渠道碎片化:直播、社群团购、会销并存,信息溯源难度加大。
- 人群焦虑:老龄化加速,子女“尽孝式”购买与老人“自救式”购买叠加。
保健品哪个牌子好?先看“身份证”再比“成绩单”
1. 蓝帽子是底线,但别只看蓝帽子
保健食品标志俗称“蓝帽子”,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发。拿到蓝帽子只能说明“安全”,不代表“有效”。**查询路径: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信息查询平台**,输入产品名称即可看到注册号、有效期、保健功能、主要成分。
2. 看原料供应商,比看广告代言人更靠谱
行业公认的一线原料商:帝斯曼(DSM)、建明(Kemin)、巴斯夫(BASF)。**如果品牌敢在详情页标注“原料来源+纯度+批次检测报告”,可信度立刻提升一档**。反之,只写“进口原料”却不给证明,多半在玩文字游戏。
3. 第三方检测报告是“硬通货”
重点关注三项:

- 功效成分含量:例如鱼油要看EPA+DHA实测值是否≥标称值80%。
- 重金属:铅≤0.5mg/kg、砷≤0.3mg/kg。
- 微生物:菌落总数≤3000 CFU/g。
报告出具机构首选SGS、华测、谱尼,**报告日期需在12个月内**。
4. 口碑维度:药店店员与三甲营养科医生的评价反差
药店店员推荐逻辑:毛利高、返点高;营养科医生推荐逻辑:循证证据、临床观察。想拿到真实反馈,可去“好大夫在线”搜索医生科普文章,或在“丁香园”论坛看同行讨论。
老年人保健品怎么选?先问身体缺什么,再问钱包能承受什么
1. 体检报告是“导航仪”
拿到父母最新体检报告,重点看:
- 骨密度T值<-2.5:优先考虑含维生素D3+K2的钙剂。
- 同型半胱氨酸HCY>15μmol/L:需补充活性叶酸+B6+B12。
- 低密度脂蛋白LDL-C>3.4mmol/L:可选含植物甾醇的红曲。
**没有体检报告就推荐保健品,等同于闭眼开车。**
2. 剂型决定依从性
老年人吞咽功能下降,片剂过大易呛咳。优先顺序:

- 软胶囊<0.8g/粒
- 粉剂独立条包
- 液体饮
- 传统大丸剂
3. 剂量要“做减法”
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,**每日硒摄入量不得超过100μg,维生素A不得超过800μg RAE**。很多进口复合维生素一片就含硒200μg,直接掰半片服用反而更安全。
4. 警惕“五类高风险成分”
- 西布曲明:减肥类非法添加,可致心悸。
- 他达拉非:壮阳类非法添加,与硝酸酯类药物同服可致命。
- 格列本脲:降糖类非法添加,易引发低血糖。
- 地塞米松:抗风湿类非法添加,长期用导致骨质疏松。
- 咖啡因超量:声称抗疲劳的饮料,一罐可能含200mg,叠加浓茶易失眠。
渠道避坑指南:线下会销与直播带货的“话术拆解”
线下会销三板斧
“专家义诊”→“免费体检”→“限时优惠”。**核心套路:把正常衰老说成疾病,把食品说成神药**。破解方法:用手机录像,事后在国家卫健委官网查询“义诊医生”执业信息,无注册记录直接举报。
直播带货两大陷阱
- “进口原装”实为贴牌:查看海关报关单,收货人应与品牌方一致。
- “全网最低价”先涨后降:用“慢慢买”历史价格插件,30天内价格波动一目了然。
未来趋势:功能细分、循证升级、渠道透明
2024年起,保健食品功能声称将由27种缩减至24种,取消“促进泌乳”“改善皮肤油分”等模糊表述。**企业若想突围,必须走两条路**:
- 功能细分:针对更年期女性、运动人群、熬夜党做精准配方。
- 循证升级:与三甲医院合作开展随机双盲对照试验,用数据说话。
对消费者而言,**掌握“查批文、看原料、读报告、对体检”四步法,就能在2600亿市场里精准避雷,把钱花在刀刃上**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