军工行业为何进入加速通道?
全球地缘格局重塑、装备升级换代、国产化率提升三大变量叠加,让军工板块从“题材”走向“业绩”。**2024—2028年被业内普遍视为军工订单兑现的黄金五年**,原因有三:

- 国防预算连续七年保持7%以上名义增速,装备采购占比首次突破40%;
- 新型号集中进入批产:歼-35、055B驱逐舰、东风-27等主战平台放量在即;
- 军民融合深度推进,**民参军企业订单占比由12%升至28%**。
未来五年最值得关注的五大技术赛道
1. 高超音速武器:从“概念验证”到“实战部署”
问:高超音速武器的商业化路径是什么?
答:**先军后民,先弹后机**。导弹型号率先列装,带动热防护材料、碳碳复材、超燃冲压发动机需求爆发;随后技术外溢至民用高超音速飞行器,打开万亿级太空经济。
2. 低轨卫星互联网:军工通信的“第二增长曲线”
星链在俄乌冲突中的实战表现,让各国意识到**“太空基站”比地面基站更难被摧毁**。中国版“星链”计划发射1.3万颗卫星,军工集团(航天科工、电科系)与商业航天公司(银河航天、长光卫星)共享订单。
- 卫星制造:相控阵T/R组件需求年复合增速超50%;
- 地面终端:军用加固型平板天线单价高达80万元/套。
3. 智能弹药:让每一颗子弹都有“大脑”
传统弹药命中率不足10%,而**采用AI图像制导的智能弹药命中率提升至85%以上**。关键瓶颈在于弹载芯片抗过载能力(需承受20000g以上),目前只有军工体系内的三家单位具备量产资质。
4. 全电推进舰艇:海军动力系统的革命
问:全电推进如何改变海战规则?
答:**能量按需分配**。传统机械推进80%功率被锁定,全电系统可将冗余电力瞬间切换至电磁炮、激光武器,实现“一舰多能”。马伟明团队的中压直流技术领先美国一代,预计2026年装舰。
5. 量子雷达:隐身战机的“天敌”
量子雷达利用光量子纠缠特性,**可在200公里外发现F-35级别的隐身目标**。目前处于原理样机阶段,十四五规划明确写入“量子探测技术工程化”,预计2030年前后形成战斗力。

军工投资的“三把筛子”
筛子一:是否拥有“型号垄断”
军工产业链的核心壁垒是**“一纸定型”**。一旦某型号被军方定型,配套企业将获得5—10年的独家供应权。例如,航天电器独家供应长征火箭95%的连接器,毛利率长期维持在55%以上。
筛子二:预付款比例是否提升
2023年起军方全面推行**“3-3-3-1”付款模式**(合同签订付30%,交付验收付30%,挂账付30%,质保金10%),显著改善企业现金流。预付款比例高的企业(如中航光电、振华科技)股价弹性更大。
筛子三:技术是否具备“军转民”潜力
案例:碳纤维原丝技术突破T800级后,**军用战机需求仅占30%,剩余70%被风电叶片、高压储氢瓶消化**,光威复材因此实现军品、民品双轮驱动。
风险与对策:如何避开“伪军工”陷阱
风险一:蹭概念的民参军企业
识别方法:**查军工资质(四证齐全)+查客户结构(前五大客户是否含军工集团)**。某上市公司宣称“导弹隔热罩供应商”,实则仅为二级分包商,订单占比不足1%。
风险二:军品定价机制改革
2025年或将推行**“目标成本法”**,压缩传统制造业利润。对策:布局**软件、算法、数据服务**等成本不透明环节,如航天宏图遥感数据服务毛利率高达70%。

2024年军工板块时间轴
| 时间节点 | 催化事件 | 受益方向 |
|---|---|---|
| 2024Q3 | 建军节装备集中亮相 | 主机厂(中航沈飞、航发动力) |
| 2024Q4 | 低轨卫星首次批量发射 | 卫星制造(中国卫星、铖昌科技) |
| 2025H1 | 高超音速导弹列装公告 | 材料端(中简科技、西部超导) |
给普通投资者的三个实操建议
- 定投军工ETF+卫星仓位**:512660军工ETF覆盖主流标的,再用10%仓位押注细分赛道(如688011量子技术);
- 关注“小单快反”企业**:军方应急采购订单往往流向具备柔性产线的民企,如天微电子(红外探测器);
- 利用财报季“错杀”机会**:军工企业Q1业绩常因交付节奏低于预期被砸盘,实为布局窗口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