购物中心客流下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?
在回答“购物中心如何提升客流”之前,先拆解客流下滑的底层逻辑。很多项目把问题简单归结为“电商冲击”,但实地调研发现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动线死角:首层黄金铺位租金过高,导致品牌层级断层,顾客走到二楼就失去兴趣。
- 停车体验差:超过7分钟的寻位时间会直接劝退30%的驾车家庭。
- 内容老化:主力店三年未调改,会员复购率跌破15%。
购物中心如何提升客流?先锁定“三类高价值客群”
与其广撒网,不如精准圈定能带来80%销售额的20%人群:
- 三公里内年轻家庭:儿童业态+夜经济组合,把19:00-21:00的坪效拉高40%。
- 写字楼午休白领:工作日12:00-14:00设置“30元轻奢午餐”快闪档口,带动连带消费。
- 周末微度假人群:与周边民宿打包“住+购”套餐,平均停留时长延长至5.2小时。
用“场景力”替代“促销战”的四个实战动作
传统满减已失效,把空间变成内容才能制造“非来不可”的理由。
动作一:首层中庭“快闪日历”
每月更换主题,从露营市集到AI互动艺术展,**制造社交媒体二次传播**。成都SKP开业三个月靠此动作实现小红书话题量破2亿。
动作二:停车场变“前置仓”
把B2层200个车位改造成“线上下单+线下2小时自提”专区,**既解决停车难又提升线上订单履约效率**,深圳万象天地试点后周末车流反增18%。
动作三:屋顶花园“夜经济”
引入精酿餐车+livehouse,**把闭店时间从22:00延长至凌晨1:00**,广州天德广场夏季夜间销售额占比达35%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动作四:会员“隐藏福利”地图
在小程序设置AR打卡点,**解锁品牌限量礼品**,北京朝阳大悦城通过此玩法将会员活跃度提升60%。
数据化运营:客流提升的“隐形推手”
没有数据支撑的调改等于盲打,三个关键指标必须每周追踪:
- 进店率:通过WiFi探针统计,低于15%的入口需调整橱窗或增设引流活动。
- 游逛深度:热力图显示顾客平均经过店铺数,若低于8家,需检查动线是否出现“冷区”。
- 提袋率:对比行业基准值(服饰类25%、餐饮类45%),低于标准则优化店员话术或SKU结构。
低成本高回报的“社群裂变”打法
与其砸百万广告,不如激活现有会员的社交链:
- 亲子社群“任务制”:每周发布“寻找商场内隐藏恐龙”任务,家长转发朋友圈即可兑换儿童游乐券,南京虹悦城用3000元成本带来1.2万客流。
- 宠物友好日:设置宠物饮水点+拍照打卡墙,**养宠人群平均客单价高出普通顾客42%**,上海BFC的“宠物时装周”单日客流峰值达平日的3倍。
- 写字楼拼团群:联合星巴克、wagas推出“15人下午茶套餐”,由企业行政统一团购,**工作日客流提升25%且无需折扣**。
未来趋势:从“购物中心”到“城市第三空间”
当Z世代把商场当作“社交目的地”而非“购物场所”,运营逻辑必须升级:
- 策展型商业:上海TX淮海将50%面积用于展览,**零售部分反而因流量溢价租金上涨30%**。
- 24小时业态:健身房、深夜书店、电竞馆组成“夜猫子联盟”,北京合生汇21街区凌晨2点仍排队。
- 元宇宙入口:深圳万象天地打造虚拟偶像“Vila”,**线下大屏互动+线上NFT发售**,开业当天吸引5万年轻用户打卡。
最后回答:购物中心如何提升客流?
本质是用精准内容匹配高价值人群,再用数据迭代场景体验。当别的商场还在打折时,你已经让顾客为“在这里浪费时间”感到值得——客流自然水到渠成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