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超市行业到底发生了什么?
那一年,传统超市第一次出现整体客流下滑,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大型综合超市销售额增速从上一年的8.7%骤降至3.2%。与此同时,社区生鲜店、便利店、线上到家平台却保持两位数增长。消费者用脚投票,把“便利”与“新鲜”放在了价格之前。

客流下滑的三大导火索
- 电商补贴大战:京东到家、天猫超市全年投入超30亿元补贴,一线城市常温食品线上渗透率突破18%。
- 商业地产过剩:二三线城市购物中心新增面积同比暴涨42%,超市被迫跟着进驻,租金却翻了一番。
- 年轻客群流失:90后消费者中,63%表示“一周逛不了一次大卖场”,他们更愿在APP里下单,30分钟送达。
传统超市的自救:2015年出现的四种转型样本
1. 永辉“红标+绿标”双业态实验
永辉把大卖场拆成两块:红标店保留全品类,绿标店压缩SKU至5000以内,生鲜占比提升到55%。结果绿标店坪效高出红标店32%,成为后来“Bravo YH”精品超市的前身。
2. 沃尔玛1号店股权增持到51%
沃尔玛用1号店弥补线上短板,当年线上SKU扩充至180万,并试点门店自提。虽然后来1号店被京东收购,但这次试错让沃尔玛中国真正理解了“前置仓”逻辑。
3. 家乐福“Easy Carrefour”便利店
在上海开出三家200㎡小店,SKU控制在3000以内,80%为快消和鲜食,营业时间延长到24点。单店日均销售额2.7万元,比同商圈大卖场高出40%。
4. 华润万家与美团外卖合作
华润万家华南区300家门店接入美团外卖,常温商品30分钟送达,首月线上订单占比即达6%。这次合作后来演变为“万家APP”自有到家体系。
供应链革命:2015年超市转型的幕后推手
当年,冷链成本下降12%,第三方冷链服务商开始规模化。永辉、家家悦等趁机向上游延伸:

- 永辉直接在福建、四川包下5万亩蔬菜基地,损耗率从15%降到7%。
- 家家悦在威海建立中央海鲜分拣中心,活鲜到店存活率提升至92%。
供应链缩短后,生鲜毛利率平均提升3.5个百分点,直接对冲了线上价格战带来的毛利侵蚀。
数字化萌芽:POS数据第一次被真正用起来
2015年,多点Dmall、千米网、科脉等SaaS服务商开始免费给超市装系统,条件是共享数据。超市第一次能实时看到:
- 哪些SKU在上午10点被什么人买走;
- 同一顾客一周买几次酸奶;
- 促销堆头前停留时长与转化率的关系。
基于这些数据,物美把酸奶品类SKU砍掉20%,销售额反而增长11%,成为业内津津乐道的“数据选品”案例。
会员体系升级:从积分卡到微信电子会员卡
2015年也是超市会员数字化的元年:
- 大润发推出“飞牛网”微信会员卡,三个月绑卡会员突破800万;
- 步步高用微信卡包做“电子海报”,优惠券核销率从5%提升到28%;
- 永辉试点“会员日”,凭微信卡享受生鲜88折,当天客流提升45%。
会员不再是一张塑料卡片,而是一条可触达、可分析、可运营的数字通道。

2015年留下的三个未解难题
即使当年转型动作频频,行业仍有三道坎:
- 线上线下同价:门店租金、人力成本远高于电商仓库,同价意味着亏损;
- 生鲜标准化:非标品的品质波动让线上复购率始终上不去;
- 人才断层:既懂门店又懂电商的店长年薪被炒到50万,仍一人难求。
站在2024回望:2015年其实是超市“觉醒元年”
那一年播下的种子,今天已长成森林:前置仓、社区团购、会员店、折扣店都能在2015年找到雏形。当年被视作“被迫试水”的动作,如今已成为超市的标配。对今天的从业者来说,看懂2015,也就看懂了中国超市未来十年的竞争主线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