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媒体行业整体趋势:是“寒冬”还是“新周期”?
过去三年,广告预算收缩、平台流量见顶、监管趋严,让不少人把“寒冬”挂在嘴边。但当我们把视角拉长,会发现用户注意力并未减少,只是迁移到了更碎片、更垂直、更互动的场景。QuestMobile最新数据显示,2023年中国人均每日在线时长仍维持在7.2小时,其中短视频与音频占比首次突破40%。这意味着需求端依旧旺盛,供给端正在重构。

用户行为迁移:从“刷”到“搜”,再到“问”
短视频之后,下一个流量洼地在哪里?
自问:短视频红利见顶,媒体还能去哪里找增量?
自答:“搜索+问答”双场景正在爆发。百度指数显示,“如何”“哪个好”类关键词年增速达35%,而抖音、小红书内部搜索框的使用时长也在翻倍。用户不再满足于被动推送,而是主动“带着问题来”。
- 搜索场景:品牌关键词+痛点词(如“敏感肌洗面奶推荐”)带来高转化。
- 问答场景:长尾问题+场景化内容(如“冬天去哈尔滨怎么穿不臃肿”)沉淀长尾流量。
商业模式重构:广告、订阅、电商谁更稳?
广告依赖症能否被治愈?
自问:当CPM持续下滑,媒体靠什么活下去?
自答:“混合收入模型”已成共识。
| 收入类型 | 2022占比 | 2024E占比 | 关键变量 |
|---|---|---|---|
| 品牌广告 | 52% | 41% | 宏观消费信心 |
| 效果广告 | 28% | 33% | 算法精准度 |
| 付费订阅 | 12% | 18% | 独家内容深度 |
| 内容电商 | 8% | 28% | 供应链整合能力 |
可以看到,内容电商的增速最为凶猛。一条深度测评视频带来的GMV,往往抵得上传统Banner广告一个月的流水。
技术变量:AIGC是颠覆还是泡沫?
媒体公司如何用好AIGC而不被反噬?
自问:AI写稿、AI剪辑会不会让编辑失业?
自答:“人机协同”才是正解。
- 效率层:AI可在热点监控、素材初剪、标题AB测上节省人力。
- 创意层:深度选题、情感共鸣、品牌调性仍需人类把关。
- 合规层:AI生成内容需二次审核,避免版权与事实错误风险。
目前,36氪、第一财经已把AI用于财报快讯,但深度封面报道依旧由资深记者主导。

监管与合规:红线与空间并存
内容审核趋严,媒体如何“戴着镣铐跳舞”?
自问:政策收紧是否意味着创新终结?
自答:“合规即壁垒”。
- 对时政、医疗、金融三大领域,持牌生产成为硬性门槛,中小机构出局反而让头部获得溢价。
- 对软色情、标题党的严打,倒逼平台提升内容质量,利好原创深度团队。
- 对数据出境的限制,使得本土云服务商、SaaS工具迎来替代窗口期。
区域下沉:五环外的“沉默大多数”正在觉醒
三四线城市用户值得重做一遍吗?
自问:下沉市场是不是只剩低价?
自答:“需求分层”才是真相。
QuestMobile把下沉用户分为三类:
- 价格敏感型:拼多多、快手的核心人群,对9块9包邮极度敏感。
- 品质进阶型:县城年轻宝妈,愿为进口奶粉、早教内容付费。
- 身份认同型:小镇青年通过潮鞋、电竞、说唱寻找圈层归属。
媒体若能用方言短视频+本地KOC切入,就能在巨头缝隙中长出千万级账号。
资本动向:谁在“抄底”媒体资产?
一级市场冰封,为什么还有新基金成立?
自问:投资人真的不看好媒体了吗?
自答:“结构性机会”正在吸引长钱。
- 美元基金:转向出海媒体,押注TikTok生态服务商。
- 人民币基金:关注垂直赛道,如老年内容、职业教育。
- 产业资本:电商平台反向收购MCN,补齐内容短板。
2023年Q4,B站斥资收购一家二次元音频社区,溢价高达8倍,只因后者拥有95%的Z世代付费用户。
2024年媒体公司生存清单
最后,把关键动作压缩成一张“To-Do List”:
- 每月跑一次搜索词库,把用户最新问题变成选题。
- 把20%内容做成长尾问答,沉淀SEO资产。
- 建立“内容-商品”映射表,让每条视频都有潜在SKU。
- 用AI做冷启动,用人工做情感峰值。
- 拿一个细分领域牌照,把合规变成护城河。
当同行还在抱怨流量贵时,率先完成“搜索+订阅+电商”闭环的团队,将在2024年迎来真正的春天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