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政策风向:医保谈判与带量采购如何重塑价格体系?
医保谈判平均降价幅度已从早期的50%攀升至60%以上,**创新药若想获得放量,必须在上市首年即进入医保目录**。带量采购则把仿制药利润压缩至成本线附近,倒逼企业把资源投向高壁垒创新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二、技术迭代:ADC、双抗、细胞治疗谁将率先商业化?
- ADC药物:2023年全球市场规模突破百亿美元,国内已有7款上市,**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**在胃癌领域实现国产替代。
- 双抗:技术门槛高于单抗,但**信达生物的PD-1/CTLA-4**已启动Ⅲ期,预计2026年上市。
- CAR-T疗法:定价120万元/针仍供不应求,**药明巨诺的倍诺达**通过按疗效付费模式降低支付门槛。
三、资本路径:Biotech如何跨越“死亡之谷”?
18A规则实施五年,港股医药板块总市值蒸发超万亿,**现金流能否支撑18个月运营**成为估值核心。三条生存策略:
- 与Big Pharma合作:和记黄埔将呋喹替尼海外权益卖给武田,**首付款4亿美元**。
- License-out: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北美权益授权诺华,**总交易金额22亿美元**。
- 转型CXO:维亚生物从Biotech转为CDMO,2023年CRO收入占比提升至65%。
四、国际化挑战:FDA现场核查的“七寸”在哪?
2022年信达/礼来PD-1被拒的核心原因并非疗效,而是**临床试验人群种族多样性不足**。中国企业需提前布局:
- 在美国设立Ⅲ期临床中心,**至少纳入20%非亚裔患者**。
- 聘请FDA前审评官担任顾问,**预审CMC资料**。
- 建立符合21 CFR Part 11的电子数据系统,**避免483表格警告**。
五、支付创新:商业保险能否成为第二增长曲线?
惠民保已覆盖1.4亿人次,但**特药目录更新滞后**导致创新药渗透率不足3%。解决方案:
- 与镁信健康合作推出**“按疗效付费”**计划,患者先用后付。
- 开发**“带病体”专属保险**,泰康在线将肝癌术后复发险定价降至99元/年。
- 打通医院HIS系统,**实现特药直付**减少患者垫资。
六、人才暗战:如何留住年薪百万的医学总监?
2023年MNC在华裁员潮中,**阿斯利康中国肿瘤事业部流失率超25%**。本土企业用三招挖角:
- 股权激励:君实生物给核心科学家**0.5%-1%原始股**。
- 研发自主权:再鼎医药允许MD直接决定Ⅱ期临床方案。
- 国际化平台:康方生物在美国新泽西建立研发中心,**承诺家属安置费用**。
七、产能博弈:CDMO价格战下的生存法则
药明生物的“3个1000”计划(1000个客户、1000个项目、1000名科学家)将行业毛利率拉至40%红线。**中小CDMO必须做差异化**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专注细分领域:奥浦迈专注培养基,**市占率三年从5%升至18%**。
- 绑定大客户:凯莱英与辉瑞签订**五年30亿美元**长期协议。
- 技术升级:三星生物投产第四代工厂,**单罐规模达24万升**。
八、数据资产:真实世界研究如何加速适应症拓展?
国家药监局已发布《真实世界证据支持药物研发的指导原则》,**利用医院电子病历可节省30%注册成本**。实操要点:
- 与头部三甲医院共建**专病数据库**,如中山医院肝癌队列已积累2万例。
- 采用**联邦学习技术**解决数据孤岛,零氪科技实现跨院数据建模。
- 通过**医保结算数据**验证药物经济学,齐鲁制药的贝伐珠单抗新增宫颈癌适应症仅用8个月。
九、并购窗口:Big Pharma的“购物车”清单
2023年跨国药企在华完成12起并购,**交易总额超50亿美元**。他们最想买什么?
- 临床Ⅲ期管线:赛诺菲以**10亿欧元**收购信达生物PD-1中国外权益。
- 商业化团队:辉瑞斥资**13亿美元**收购基石药业肿瘤销售网络。
- 稀缺平台:默克收购普米斯生物**双抗技术平台**,溢价达300%。
十、未来终局:医药行业的“诺基亚时刻”何时到来?
当AI制药将研发周期从10年压缩到5年,**传统药企的护城河可能一夜蒸发**。提前布局的三张船票:
- 投资AI公司:恒瑞医药成为**英矽智能D轮融资**的战略投资者。
- 自建计算平台:复星医药与**深势科技**合作建立分子动力学实验室。
- 收购数据资源:中国生物制药**3亿美元**收购医疗大数据企业医渡科技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