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进出口行业趋势_如何应对外贸下滑

新网编辑 17 0

2014年全球贸易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?

全球需求放缓、地缘政治冲突、大宗商品价格跳水,这三股力量在2014年同时发力,导致WTO当年春季报告罕见地下调全球贸易增速预期至3.1%,比年初预测整整低了1个百分点。中国海关总署随后公布的前三季度数据也印证了这一判断:进出口总值19.4万亿元人民币,同比增长3.3%,距离年初7.5%的目标差距明显。

2014年进出口行业趋势_如何应对外贸下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中国出口为何突然“踩刹车”?

1. 传统市场消费结构变化

欧美“再工业化”+消费降级,让低端加工订单加速流向越南、孟加拉。以纺织品为例,2014年1—9月中国在美国市场份额由38.7%降至36.2%,而越南同期份额从8.9%升至10.6%。

2. 汇率与成本“双杀”

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全年升值6.2%,与此同时,广东、江苏最低工资分别再涨13%和12%。一家东莞鞋厂老板算过账:同样一款出口价12美元的帆布鞋,2013年净利0.9美元,2014年只剩0.4美元。

3. 融资套利链条被打断

2014年5月外汇局发布“20号文”,严打虚假贸易融资,此前借“保税区一日游”虚增出口额的做法难以为继,导致5—7月单月出口增速罕见地出现负增长。


进口为何同样疲软?

国内去产能+国际大宗商品暴跌,双重因素拉低进口额。2014年铁矿石、原油、铜均价分别下跌29%、12%、9%,尽管实物进口量仍在增长,但价格效应拖累整体进口额仅增0.1%。

企业如何自救?五个真实案例给出答案

案例一:宁波小家电企业“产品+渠道”双升级

痛点:欧美超市订单下滑30%
对策: 1. 推出带APP控制的智能插座,单价由7美元提至24美元; 2. 在亚马逊欧洲站自营品牌,跳过中间商; 3. 利用海外仓实现48小时到货,退货率从8%降至2%。 结果:2014年出口额逆势增长18%,利润率提高11个百分点。

2014年进出口行业趋势_如何应对外贸下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案例二:深圳手机供应链“抱团出海”

痛点:单一品牌订单锐减
对策: 1. 5家中小模具厂、组装厂成立联合体,共享印度班加罗尔保税仓; 2. 统一采购高通芯片,议价能力提高12%; 3. 在当地注册“SHENZEN”集体商标,主打性价比。 结果:2014年对印度出口增长65%,联合体成员无一亏损。


案例三:山东轮胎企业“原料期货对冲”

痛点:天然橡胶价格波动大,吞噬利润
对策: 1. 在新加坡交易所买入20号标胶看跌期权; 2. 与下游经销商签订“浮动定价”协议,将部分风险转移。 结果:橡胶价格下跌25%的背景下,毛利率仍保持在22%,高于行业平均8个百分点。


政策红利窗口期,你抓住了吗?

1. 通关一体化改革

2014年7月京津冀、长三角、广东地区启动通关一体化试点,报关单量平均减少30%,每票货物节省通关时间1.5天,物流成本下降约5%。

2. 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免税

财政部、税务总局2014年1月发文,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可退免税。杭州一位速卖通卖家透露,退税率13%的政策让其全年多拿回260万元现金,直接用于Facebook广告投放,带动销售额增长220%。

3. 人民币跨境贷款

前海、昆山、上海自贸区试点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,融资成本比境内基准下浮15%—20%。一家苏州机械厂通过该渠道获得香港分行1.5亿元贷款,利率仅4.2%,比境内流贷低2个百分点。

2014年进出口行业趋势_如何应对外贸下滑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2014年留下的三条经验,今天依然适用

1. 市场多元化不是口号:当年对东盟、非洲出口分别增长7.2%、12.8%,远高于欧美2%左右的增速。
2. 价值链上移越早越好:OEM企业转型ODM平均需要18个月,2014年开始布局的企业在2016年已享受品牌溢价。
3. 汇率风险必须对冲:2014年未做套保的企业,2015年“8·11汇改”后平均损失3%—5%的利润。


回望2014,外贸人经历了一场“温水煮青蛙”式的考验。需求减弱、成本上升、政策收紧,看似危机四伏,却也逼出了产品创新、渠道变革、金融工具运用的种种可能。今天,当全球供应链再次面临重构,那些曾在2014年杀出重围的企业,依旧在用当年沉淀的方法论,寻找新的增量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