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达商业地产到底怎么样?
提起万达,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是万达广场、万达影城、万达酒店。那**万达商业地产怎么样**?一句话:它把“拿地—开发—运营—资本化”做成了一条可复制、可扩张、可退出的闭环。

1. 商业模式:轻重并举的“双轮驱动”
- **重资产**:早期通过“城市综合体”拿地,住宅、公寓、写字楼快速回款,沉淀购物中心与酒店。
- **轻资产**:2017年后全面转型,输出品牌与管理,合作方出钱出地,万达收租金分成和管理费。
2. 现金流:租金收入到底有多稳?
2023年万达商管披露,**全年租金收入超过550亿元**,同比增长8.4%。其中轻资产项目贡献首次突破40%。租金的稳定性来自:
- 平均租约长达8—10年,锁定未来现金流。
- 租户结构里,**体验业态占比超60%**,餐饮、娱乐、亲子黏性高,抗电商冲击。
- 每年5%—7%的租金递增条款,对冲通胀。
万达行业前景如何?
商业地产进入存量时代,**万达行业前景如何**?关键看三条赛道:消费升级、资产管理、REITs退出。
1. 消费升级:三四线城市仍是洼地
万达2024年计划开业项目中,**73%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**。这些城市人均商业面积仅0.3㎡,远低于一线1.2㎡的饱和度。下沉市场的核心逻辑:
- 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一二线。
- 本地缺乏高品质商业供给,万达品牌自带流量。
- 地方政府以商业配套换住宅地价,拿地成本更低。
2. 资产管理:从“房东”到“基金操盘手”
万达商管正在把旗下优质购物中心打包成Pre-REITs产品,提前锁定估值。**珠海万达商管Pre-IPO估值已达1800亿元**,潜在年化IRR约12%—15%。路径拆解:
- 成立合资基金,引入险资、主权基金做LP。
- 万达保留20%—30%股权,继续负责运营。
- 未来公募REITs上市,实现二级市场溢价退出。
3. REITs政策:退出通道何时打开?
2023年底,证监会将消费基础设施纳入REITs试点,**购物中心、社区商业首次拿到“入场券”**。万达的准备工作:

- 资产合规:产权清晰、现金流连续3年盈利。
- 分派率:目标4.5%—5%,高于产业园REITs均值。
- 扩募机制:首批打包5—8个项目,后续持续注入。
潜在风险:高杠杆与竞争加剧
1. 债务压力:短债比仍高于行业平均
截至2023Q3,万达商管短期借款+一年内到期有息负债**合计约580亿元**,而账面现金及等价物仅420亿元。应对策略:
- 加快轻资产回款,2024年目标签约50个管理输出项目。
- 出售非核心资产,如酒店、文旅股权。
- 与银行谈展期,平均拉长债务期限至3年以上。
2. 竞争格局:龙湖、新城、华润贴身肉搏
下沉市场不再是万达独享。龙湖天街、吾悦广场、万象汇都在复制“住宅反哺商业”模式。差异化打法:
- 万达:标准化快复制,**单店开业周期压缩至18个月**。
- 龙湖:TOD模式,地铁上盖提高客流转化。
- 新城:深耕长三角,区域密度更高。
投资者视角:现在还能上车吗?
1. 股权端:Pre-IPO窗口期还剩多久?
珠海万达商管若2024年Q3前完成港股上市,**Pre-IPO投资者锁定期6个月**。估值锚:
- 2023年净利润约130亿元,对应PE 13—15倍。
- 参照华润万象生活PE 18倍,仍有20%折价空间。
2. 债券端:美元债收益率是否足够补偿风险?
2025年到期美元债现价92美元,**到期收益率约14%**。需关注:
- 标普评级BB,展望稳定。
- 母公司万达集团提供维好协议,非直接担保。
- 若REITs落地,可提前赎回债券降低融资成本。
未来五年:三条增长曲线
1. 第一曲线:存量项目提效
通过数字化改造,**单店销售额年均提升5%—8%**。具体动作:

- 会员系统打通,积分通用率从30%提升到70%。
- 场内广告位程序化售卖,毛利率提高10个百分点。
2. 第二曲线:轻资产输出
2025年管理面积目标**1.5亿㎡**,对应年收入200亿元。护城河:
- 2000+品牌库,首店占比超20%。
- 万达智慧商业系统,租户实时经营数据共享。
3. 第三曲线:REITs生态
一旦公募REITs打通,**万达可循环“开发—培育—退出—再开发”**。测算模型:
- 单个项目IRR从12%提升到18%,因杠杆比例下降。
- 管理规模每增加100万㎡,REITs平台估值增厚约50亿元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