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全球造船市场到底发生了什么?
2016年,全球造船业经历了“量价齐跌”的寒冬。当年新接订单量仅为2,490万CGT,同比骤降67%,**创下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纪录**。船价方面,克拉克松新船价格指数全年下跌9%,**散货船和油轮价格跌幅超过15%**。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剧烈的下滑?核心原因在于运力过剩与需求萎缩的双重夹击。

中国造船业在2016年的表现如何?
尽管全球市场低迷,中国仍以**1,090万CGT的新接订单量**稳居世界第一,市场份额达44%。但光鲜数据背后,三大指标全部亮起红灯:
- **完工量同比下降15%**:全年交付3,530万载重吨,部分船厂因撤单被迫停工
- **手持订单缩水30%**:年末手持订单7,210万CGT,较2015年减少3,100万CGT
- **行业亏损面扩大**:重点监测企业亏损总额达85亿元,民营船厂倒闭潮蔓延至长三角
值得注意的是,**高附加值船舶占比首次突破25%**,LNG船和超大型集装箱船订单成为亮点。
韩国为何能在危机中反超日本?
2016年韩国新接订单量达880万CGT,**以35%的市场份额反超日本**。其逆袭秘诀在于:
- 技术卡位:三星重工拿下全球80%的FLNG订单,大宇造船包揽所有超大型集装箱船
- 金融输血:韩国产业银行提供2.3万亿韩元预付款保函,稳住海外船东
- 成本控制:现代重工将分段制造外包至越南,单船建造成本降低12%
2016年哪些船型成为“重灾区”?
细分船型数据揭示残酷现实:
船型 | 订单跌幅 | 典型事件 |
---|---|---|
散货船 | -78% | 淡水河谷取消8艘VLOC订单 |
油轮 | -45% | Euronav延迟6艘VLCC交付 |
集装箱船 | -52% | 马士基暂停订造2万TEU级船舶 |
相比之下,**豪华邮轮订单逆势增长20%**,芬坎蒂尼集团全年接获7艘订单,显示高端市场抗周期特性。

船厂如何熬过2016年“现金流危机”?
行业普遍面临“交船难、收款难”困境时,**头部船厂采取了三类生存策略**:
- 债转股:熔盛重工将48亿元债务转为股权,避免破产清算
- 军品转型:黄埔文冲承接6艘轻型护卫舰订单,军品收入占比提升至40%
- 产能置换:外高桥造船将2号船坞改造为海上风电导管架生产线
中小船厂则通过**“分段制造+租赁船坞”**模式,将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。
2016年的政策救市是否有效?
中国工信部在2016年9月发布《船舶行业规范条件》,**通过“白名单”制度淘汰落后产能**。实际效果呈现两极分化:
✅ **积极影响**:50家白名单企业获得1,200亿元专项贷款,接单集中度提升至70%
❌ **负面效应**:非名单内船厂遭遇银行抽贷,200余家小型船厂年内注销

韩国则推出“船舶预付款保函制度”,**将船东预付款比例从80%降至50%**,直接刺激Q4订单回升。
未来五年造船业将走向何方?
基于2016年的深度调整,行业复苏将呈现**“L型”底部震荡**特征:
- 需求端:全球海运贸易量年均增长2.8%,低于运力增速1.5个百分点
- 供给端:中韩日三国将淘汰30%的过剩产能,**中国民营船厂数量或再减50%**
- 技术端:双燃料主机、碳捕集装置将成为新造船标配,**单船溢价可达15%**
值得注意的是,**北极航道商业化**可能在2020年后催生破冰型LNG船需求,韩国已启动相关技术研发。
船东现在应该抄底造船吗?
2016年12月,一艘5年船龄的VLCC二手价仅为4,200万美元,**较新造船价格低38%**。但专业机构提示三大风险:
- IMO 2020硫排放新规可能使**50%现有船舶面临改装成本**
- 中国船厂报价虽低,但**交船期已排至2021年后**
- 美元加息周期下,**融资成本较2016年初上升200个基点**
更稳妥的策略是**租赁转购**:先以3年期光租锁定运力,待运费市场明确复苏后再行订造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