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水泥行业真的产能过剩了吗?
官方口径给出的答案是:当年全国新型干法熟料产能突破16亿吨,而全年熟料产量仅14.1亿吨,产能利用率不足八成。更直观的数据来自工信部统计——**全年新增生产线仍有120余条投产**,相当于把一条5000t/d线“塞进”市场,每三天就有一条。供需剪刀差拉大,直接导致了“产能过剩”成为行业年度关键词。

水泥价格为何一路下跌?
价格下滑并非单一因素,而是“需求收缩+供给扩张+库存高企”的三重夹击。
- **需求端**: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24.5%降至20.3%,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7.3%,直接削弱了水泥消耗量。
- **供给端**:新增产能释放集中在华东、华南,区域价格战一触即发,**P.O 42.5散装水泥均价从年初的420元/吨跌至年末的340元/吨**。
- **库存端**:重点水泥企业库容比一度高达78%,部分企业被迫停窑限产,但降价清库仍是主流选择。
企业自救:限产保价还是出海转移?
面对“量价齐跌”,企业策略分化明显。
1. 区域协同限产
长三角、珠三角先后成立“自律联盟”,**统一停窑15~20天/季度**,通过压缩供给稳价。效果立竿见影——四季度华东均价反弹40元/吨,但协同破裂后价格再度回落。
2. 海外建厂转移产能
海螺水泥在印尼南加省投产一条3200t/d线,华新水泥塔吉克斯坦项目点火,**海外熟料产能占比从1%升至4%**。虽然短期无法对冲国内过剩,却为“一带一路”布局埋下伏笔。
3. 产业链延伸
中建材、金隅等企业加速收购混凝土、骨料业务,**水泥-商混-骨料一体化毛利率提升5~8个百分点**,以“内部消化”缓解单一产品压力。

政策之手:淘汰落后还是严控新增?
2012年工信部发布《水泥行业准入条件》修订版,**将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从2.2亿吨提高到2.5亿吨**,并首次提出“等量或减量置换”原则。实际执行中:
- **中西部地区**因“保增长”诉求,置换比例被放宽至1:1.1,**新增产能仍以“技术改造”名义上马**。
- **环保电价**从0.3元/度提高至0.45元/度,吨熟料成本增加12~15元,**加速2000t/d以下线退出**。
- **差别化信贷**——对产能利用率低于60%的区域,新项目贷款一律叫停。
未来三年:过剩阴影下的三大变数
2013~2015年,行业能否走出“越限越增”怪圈?关键看以下变量:
需求侧:基建能否对冲地产下滑?
铁路、公路、水利投资计划加码,**年均增速有望保持在18%以上**,但地产新开工若继续负增长,**水泥需求仍将呈现“总量微增、区域分化”**。
供给侧:环保风暴能否真正去产能?
2013年起执行的新版《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》将颗粒物排放限值从50mg/m³收紧至30mg/m³,**预计强制关停5000万吨产能**,但“僵尸产能”复活风险仍在。
集中度:并购潮能否提升议价权?
前十大水泥集团熟料产能占比已达42%,**若进一步提高至55%以上**,区域协同限产将从“临时抱佛脚”变为“常态化武器”,价格波动区间有望收窄至±20元/吨。
---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建议
在“大吃小”加速的背景下,**年产能低于100万吨的企业**必须回答三个问题:
- 是否有矿山资源?**自有石灰石矿山可降低原料成本15%**。
- 是否靠近终端市场?**150公里运输半径内若无大型窑线,仍有生存空间**。
- 能否绑定下游?**与商混站签订三年长协,可锁定70%销量**。
若三项皆无,**主动寻求被并购**或许是最佳退出路径——2012年行业平均吨EV/EBITDA仅为6.8倍,**窗口期正在关闭**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