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行业与市场分析是商业计划书的灵魂?
投资人平均用90秒扫完一份BP,**行业与市场分析**部分决定了他是否继续往下翻。它像一张“体检报告”,告诉对方:你选的是不是一条足够宽、足够长、还在加速的赛道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第一步:界定行业边界,避免“大而空”
自问:我们到底在哪个细分行业?
答:用**三层漏斗法**缩小范围。
- 第一层:宏观行业,如“大消费”;
- 第二层:细分赛道,如“预制菜”;
- 第三层:应用场景,如“B端连锁餐饮预制菜”。
只有第三层才值得展开数据,否则就会陷入“中国餐饮市场四万亿”这种无效宏大叙事。
---第二步:用TAM-SAM-SOM模型量化市场规模
很多人把“市场规模”写成一句话,其实应该拆成三张饼图:
- TAM(总可服务市场):理论上所有可能用户的钱包总和;
- SAM(可获取市场):你产品形态能触达的市场;
- SOM(短期可占领市场):五年内凭资源能拿下的份额。
举例:做校园共享洗衣,TAM是全国2.9亿在校生,SAM是住校且无洗衣机的1.2亿,SOM则是首批进驻的1000所高校约300万人。
---第三步:需求侧分析——用户痛点的“温度计”
自问:需求是“真痛”还是“伪需求”?
答:用**四维验证法**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频次:每周一次以上才值得做;
- 付费意愿:用户愿为解决方案掏钱的比例;
- 替代难度:现有替代方案越差,机会越大;
- 决策链长度:ToB产品若需董事会审批,周期会拖垮现金流。
把调研数据做成矩阵图,一眼能看出哪个痛点最值钱。
---第四步:供给侧分析——产业链条的“利润流向图”
画一张**微笑曲线**:横轴是产业链环节,纵轴是毛利率。
以新能源汽车为例:
- 上游锂矿毛利率55%;
- 中游电池35%;
- 下游整车仅12%。
如果你的项目卡在低毛利环节,必须靠规模或技术突破才能活下来。
---第五步:竞争格局——别只列名字,画“势力地图”
传统SWOT太静态,改用**战略群组图**: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X轴:价格带;Y轴:服务模式。
把直接对手、间接对手、潜在对手都标上去,空白的象限就是蓝海。
例如咖啡市场,星巴克与瑞幸在“高价格×快取”右上角火拼,而“低价格×慢空间”左下角几乎空白,幸运咖就卡位成功。
---第六步:政策与技术变量——提前埋好“雷达预警”
自问:哪些黑天鹅会瞬间颠覆赛道?
答:建一个**PEST雷达表**。
维度 | 正向变量 | 负向变量 |
---|---|---|
Policy | 十四五规划补贴 | 双减政策 |
Economy | 人均GDP突破1.2万美元 | 消费降级 |
Social | Z世代悦己消费 | 老龄化加速 |
Technology | AI大模型降本 | 数据合规成本上升 |
每季度更新一次,把敏感度高的指标标红。
---第七步:行业市场分析模板——可直接套用的三段式
模板不是偷懒,而是让信息密度最大化。
【第一段:行业定义与规模】 - 用一句话定义细分行业 - TAM/SAM/SOM数据(注明来源+年份) - 近三年复合增长率CAGR 【第二段:驱动因素与趋势】 - 需求侧:用户变化+场景升级 - 供给侧:技术突破+成本拐点 - 政策侧:法规红利或监管趋严 【第三段:竞争与机会】 - 战略群组图空白区 - 产业链高毛利环节 - 我们卡位的差异化资源
把以上内容压缩进500字,投资人会主动约你面谈。
---常见误区:90%创业者踩过的坑
- 误区一:把行业报告当“圣经”——艾瑞数据滞后半年,需交叉验证海关、招聘平台实时数据;
- 误区二:只讲增量不讲存量——共享单车当年只算新增用户,忽略单车报废成本导致模型崩塌;
- 误区三:混淆市场教育与销售转化——SaaS厂商把“企业数字化转型”需求当付费需求,结果获客成本居高不下。
如何把分析结果变成融资弹药?
最后一步:把行业与市场分析拆成三张“电梯图”。
- 第一张:市场规模增速图,证明“赛道宽”;
- 第二张:痛点付费意愿热力图,证明“需求硬”;
- 第三张:竞争空白象限图,证明“打得赢”。
用这三张图开场,投资人会在你讲商业模式前就产生“这项目值得深聊”的心理锚点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