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复星医药当前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?
复星医药能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稳居第一梯队,离不开“双轮驱动”:一方面,通过并购整合快速补齐高壁垒赛道;另一方面,以自主研发+国际化BD打造差异化管线。

具体拆分来看:
- 生物类似药先发优势:汉曲优(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)在欧洲、中国同步上市,2023年销售额突破30亿元,市占率稳居国内第一。
- 国际化渠道:Gland Pharma 作为印度最大的注射剂出口企业,为复星医药打开了美国、欧洲等规范市场的大门,2023年海外收入占比已升至42%。
- 现金流稳健:2023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65亿元,为后续研发投入提供“弹药”。
二、未来三年,复星医药最大的增量来自哪里?
1. 肿瘤免疫联合疗法的“第二增长曲线”
PD-1/PD-L1赛道内卷严重,复星医药选择“PD-1+ADC”的联合打法。其核心产品斯鲁利单抗(PD-1)已于2023年获批MSI-H实体瘤,2024年预计新增一线鳞状非小细胞肺癌和一线食管鳞癌两大适应症,潜在峰值销售可达50亿元。
更关键的是,公司同步推进HER2 ADC(FS-1502)与斯鲁利单抗的联合临床,预计2025年提交上市申请,有望复制Enhertu+Keytruda的成功路径。
2. CAR-T疗法的“降本放量”
复星凯特(与Kite Pharma合资)的奕凯达(阿基仑赛)是国内首个获批的CAR-T疗法,但120万元/针的价格限制了可及性。2024年,公司通过两大策略破局:
- 本土化生产:上海张江基地投产后,生产成本有望下降30%-40%。
- 适应症拓展:二线大B细胞淋巴瘤新适应症已纳入优先审评,预计2025年上市,目标患者人群扩大3倍。
三、如何布局创新药管线?复星医药的“三步走”策略
第一步:聚焦“Fast-Follow”降低失败率
在靶点验证阶段,复星医药优先选择海外已验证的成熟靶点,例如:

- Claudin 18.2 ADC(对标阿斯利康/第一三共的DS-8201);
- CD19/CD3双抗(对标安进的Blincyto)。
通过头对头非劣效试验快速推进,预计2026年前将有3款产品进入III期临床。
第二步:License-in高潜力早期资产
2023年,复星医药以2.5亿美元首付款引进复迈替尼(FGFR2抑制剂)大中华区权益,该药物针对胆管癌的II期临床ORR达47%,显著优于化疗组。公司计划在2025年启动桥接试验,2027年提交上市申请。
第三步:自建AI平台加速靶点发现
与英矽智能合作开发的ISM-001(抗纤维化小分子)已进入I期临床,从靶点发现到IND申报仅用时18个月,较传统模式缩短50%周期。未来,AI平台将优先应用于罕见病和神经系统疾病领域。
四、投资者最关心的三个问题
Q1:集采压力下,复星医药的仿制药业务会不会拖累利润?
不会。公司仿制药板块已主动“瘦身”,2023年剥离了5个低毛利品种,集中资源于复杂制剂(如缓控释微球、脂质体)。以注射用紫杉醇(白蛋白结合型)为例,集采中标价虽下降60%,但销量增长4倍,净利润率仍维持在25%以上。
Q2:国际化BD的风险如何控制?
复星医药采用“分段付款+里程碑”模式,例如引进复迈替尼时,首付款仅占交易总额的20%,剩余部分与临床进展、销售额挂钩,避免一次性大额支出。

Q3:CAR-T疗法的医保谈判可能性有多大?
可能性较高。2024年国家医保局已启动“高值创新药专项谈判”,奕凯达作为独家品种且具备显著临床优势(ORR 83%),预计降价幅度在40%-50%之间,对应年治疗费用降至60万元,渗透率有望从当前的0.3%提升至2%。
五、结语:复星医药的“确定性”与“想象力”
从确定性看,生物类似药+国际化渠道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;从想象力看,肿瘤免疫联合疗法+CAR-T降本放量打开了二次成长空间。当行业还在纠结“内卷”时,复星医药已用差异化管线+全球化运营给出了答案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