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银行业整体画像:规模、利润与风险
2017年末,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突破252万亿元,同比增长8.7%,但净利润增速却从2016年的3.5%进一步放缓至2.8%。净息差收窄至2.10%,不良贷款率连续五个季度维持在1.74%。这组数据背后隐藏的问题是:规模扩张的红利正在消失,银行靠什么继续赚钱?

净息差为何持续下滑?
净息差是银行传统盈利核心,2017年却创下十年新低。原因有三:
- 利率市场化:央行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浮动上限,存款竞争白热化,负债成本抬升。
- 金融脱媒:优质企业转向债券、股票融资,银行被迫下沉客户资质,贷款利率议价能力减弱。
- 同业负债受限:2017年MPA考核将同业负债占比红线设为33%,中小银行被迫高息揽储。
非息收入能否成为新引擎?
2017年上市银行非息收入占比均值28.6%,较2016年提升3.2个百分点,但结构分化明显:
- 理财与托管:受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影响,表外理财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(-1.8%)。
- 银行卡与支付:移动支付交易额同比增长82%,但费率价格战导致收入增速仅12%。
- 投行业务:债券承销规模突破9万亿元,成为对公中收最大亮点。
不良贷款的“堰塞湖”如何化解?
表面看不良率企稳,但关注类贷款占比仍高达3.5%。银行采取了哪些“拆弹”手段?
债转股:2017年签约规模1.2万亿元,但实际落地率不足20%,国企与地方政府博弈是最大阻力。
批量转让:四大AMC收购不良资产包价格降至3折以下,银行一次性出清意愿强烈。

核销提速:全年核销不良贷款7580亿元,同比增34%,消耗大量拨备。
零售转型:得账户者得未来?
2017年招行零售金融利润贡献突破50%,成为行业标杆。其打法值得拆解:
- 场景嵌入:与滴滴、美团合作联名卡,获客成本降至30元/户(传统网点获客成本500元/户)。
- 大数据风控:基于1.2亿零售客户交易数据,信用卡不良率控制在1.11%(行业平均1.60%)。
- AUM考核:将理财经理奖金与客户金融资产规模挂钩,零售客户人均AUM突破6万元。
金融科技:颠覆者还是合作方?
2017年银行业科技投入超1600亿元,但投入产出比差异巨大:
自建模式:工行“融e行”用户破3亿,但月活仅2500万,获客效率远低于互联网巨头。
联盟模式:建行与阿里合作“云税贷”,通过税务数据建模,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0.8%(传统模式3.5%)。
痛点:银行核心系统迭代周期18个月,而互联网公司迭代速度为2周,文化冲突短期难解。
未来五年盈利靠什么?
2017年报告给出的答案已初见端倪:
- 财富管理:居民可投资资产突破150万亿元,银行凭借信用优势,理财子公司牌照将成为“印钞机”。
- 交易银行:现金管理、供应链金融等轻资本业务ROE可达25%,远高于传统信贷的12%。
- 跨境金融:“一带一路”沿线项目融资需求1.5万亿美元,国有大行具备不可替代优势。
投资者如何筛选银行股?
2017年数据揭示三个关键指标:
- 拨备覆盖率:高于200%的银行(如宁波银行493%)具备利润调节空间。
- 逾期90天以上贷款/不良贷款:比值低于80%说明不良认定严格(招行仅78%)。
- 成本收入比:低于30%的银行(如建行27%)在利率下行周期中更具韧性。
中小银行生死局:并购潮何时到来?
2017年已有9家城商行启动上市辅导,但1200家农村金融机构中30%资本充足率低于10.5%。监管释放的信号很明确:鼓励市场化并购。下一个被接盘的会是谁?答案藏在同业负债占比>40%且不良贷款偏离度>100%的机构名单里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