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,中国啤酒行业在产量连续四年下滑后,首次出现“量稳价升”的微妙拐点。面对消费升级、进口啤酒冲击、精酿崛起三大变量,行业到底发生了什么?未来又将走向何方?本文用数据拆解、案例对照、自问自答的方式,带你一次性看懂。

2017啤酒行业现状如何?——产量止跌、利润回暖、结构升级
产量真的止跌了吗?
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7年全国啤酒产量4401万千升,同比微降0.7%,降幅较2016年的4.4%大幅收窄。如果把统计口径换成“规模以上企业”,实际产量甚至出现了0.2%的正增长,意味着行业“止血”完成。
利润为何突然回暖?
- **吨酒价格提升**:行业平均出厂价由2016年的3036元/千升升至3174元/千升,增幅4.5%。
- **包材成本回落**:瓦楞纸、玻璃价格下半年高位回落,吨酒成本下降约2%。
- **费用率压缩**:华润、青啤两大龙头销售费用率分别下降1.1和0.8个百分点。
结构升级体现在哪?
1. **中高端占比**:8元以上产品销量占比从2016年的19%提升到23%。
2. **听装提速**:易拉罐装销量增速9%,远高于整体水平。
3. **进口啤酒**:全年进口量71.6万千升,同比增长10.8%,单价高达1.8美元/升,倒逼国产升级。
啤酒市场未来趋势?——高端化、精酿化、新零售化
高端化:价格带跃迁的临界点在哪?
行业共识:当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000美元,啤酒消费将从“喝饱”转向“喝好”。
**临界点验证**:2017年中国人均GDP约8836美元,一线城市餐饮渠道12元以上啤酒销量增速超过25%,高端化窗口已全面打开。
精酿化:是风口还是泡沫?
疑问:精酿啤酒在2017年新增注册品牌超过500个,是否过热?
回答:
- **市场容量**:精酿目前仅占啤酒总量1.5%,而美国已达12%,空间仍大。
- **渠道差异**:60%精酿通过酒吧、餐吧销售,与工业啤酒渠道重叠度低,短期互补大于竞争。
- **资本态度**:高大师、熊猫精酿均获B轮融资,证明资本仍看好细分赛道。

新零售化:线上线下如何打通?
案例拆解——盒马鲜生×青岛啤酒“7天原浆”:
- **供应链**:青啤工厂直送盒马DC,全程0-4℃冷链,保质期仅7天。
- **定价**:19.9元/升,介于工业拉格与进口精酿之间,精准卡位。
- **复购数据**:上海金桥店单店月销突破3000桶,复购率42%,远高于普通拉格。
龙头企业的战术差异:华润、青啤、百威谁更激进?
华润雪花:用“SuperX”赌未来
- 定位:面向18-25岁年轻人,定价8-10元,代言人王嘉尔。
- 渠道:夜场+电商首发,上市3个月铺货率即达65%。
- 成效:2017年SuperX销量突破12万千升,带动整体吨酒价提升5.2%。
青岛啤酒:经典1903升级+精酿副牌
- 经典1903换装后终端价从6元提到8元,销量不降反升。
- 推出“皮尔森”“IPA”等精酿系列,定价12-18元,主攻一线便利店。
百威英博:收购+自建双轮驱动
- 收购拳击猫、鹅岛等精酿品牌,保留独立运营。
- 自建“ZX Ventures”孵化器,2017年在中国投资6个本土精酿项目。
区域市场暗战:华南为何成为高端啤酒桥头堡?
自问:为什么高端啤酒在广东、福建增速最快?
自答:
- **消费力**:两省人均餐饮支出全国前二,对价格敏感度低。
- **渠道开放**:夜场、便利店密度高,进口啤酒教育早,消费者接受度高。
- **物流半径**:珠三角港口优势,进口啤酒到岸成本低20%,倒逼国产升级。

潜在风险:原材料波动与政策变量
原材料波动
- 大麦:2017年进口大麦均价同比上涨18%,若2018年澳元持续走强,成本压力将卷土重来。
- 铝材:易拉罐占比提升后,铝价每上涨1000元/吨,吨酒成本增加约12元。
政策变量
- 环保税:2018年1月开征,预计行业整体税负增加1.5-2亿元,中小厂承压更大。
- 酒驾入刑:部分省份夜场销量已现5-8%下滑,高端啤酒依赖的夜场渠道可能受阻。
给从业者的三点行动清单
- 产品结构:把SKU从“金字塔”改为“哑铃型”,砍掉腰部4-6元产品,集中资源做8元以上与2元以下大单品。
- 渠道组合:夜场+电商+新零售“三三制”,降低单一渠道政策风险。
- 数据工具:接入阿里“零售通”、京东“新通路”的动销数据,用实时库存周转率替代传统月度考核。
2017年只是啤酒行业“高端化长征”的起点。当产量不再增长,价格与利润就成为唯一战场。谁能率先把吨酒价做到4000元、把精酿占比提升到5%,谁就能在下一轮洗牌中活下来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