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人口老龄化到底给养老地产带来多大空间?
- **60岁以上人口已破2.8亿**,2035年将达4亿,占总人口三成。 - **“9073”养老格局**(90%居家、7%社区、3%机构)看似机构占比小,但3%对应的就是千万级床位缺口。 - **高龄空巢化**:子女异地就业,传统居家照护难以为继,催生“离家不离城”的养老社区需求。 ---二、政策红利:从土地到税费,政府到底补贴了什么?
- **土地端**:北京、上海、成都等试点“养老用地”定向出让,地价仅为同区域住宅的30%—50%。 - **税费端**:增值税、房产税、契税“三免三减半”,运营阶段水电气执行居民价。 - **金融端**:国开行、建行推出最长20年、利率下浮10%的养老专项贷。 ---三、盈利模式拆解:卖床位、卖房子还是卖服务?
- **产权销售型**:类似“老年公寓”,快速回笼资金,但受限购、限售政策掣肘。 - **会员制/押金制**:入住门槛50万—200万,年化收益4%—6%,需警惕资金池监管。 - **持续照料退休社区(CCRC)**:月费+护理费模式,入住率>85%可实现8%—10%内部收益率。 ---四、选址逻辑:哪些城市养老地产更抗跌?
- **气候维度**:北纬25°—35°的昆明、杭州、苏州,冬季无严寒,夏季无酷暑,候鸟老人聚集。 - **医疗资源**:三甲医院车程≤30分钟,急救绿道直达,决定子女决策权重。 - **支付能力**:长三角、珠三角人均可支配收入>5万元/年,高端项目去化速度比内陆快2倍。 ---五、运营痛点:为什么有些项目入住率不足50%?
- **重硬件轻软件**:豪华会所闲置,却缺专业康复师,老人真正需要的是24小时响应的护理。 - **医养分离**:无内设医疗机构,老人每月需外出取药,流失率高达30%。 - **社群运营缺失**:没有兴趣小组、代际互动,入住半年抑郁比例上升。 ---六、轻资产输出:房企转型的新路径?
- **品牌输出**:万科随园、保利和熹会输出管理体系,收取3%—5%营业额作为管理费,无需重资金投入。 - **托管运营**:中小房企持有物业,专业团队托管,利润分成比例常见“三七开”。 - **REITs试水**:2023年鹏华深圳安居REITs上市,养老业态占比15%,为退出渠道提供样本。 ---七、未来三大趋势:智能化、混龄化、旅居化
- **智能化**:跌倒监测雷达、智能床垫预警褥疮,降低人力成本20%。 - **混龄化**:日本代际共居模式引入,大学生入住免房租,换取陪伴时长,提升社区活力。 - **旅居化**:海南、广西巴马推出“冬南夏北”短租套餐,平均入住周期从3年缩短至3个月,提高周转率。 ---八、投资者自检清单:入场前必须回答的五个问题
1. **目标客群是谁**?失能刚需还是活力长者?两者对地段、配套需求差异巨大。 2. **土地性质能否抵押**?非住宅性质影响融资杠杆,需提前与银行确认。 3. **护理团队从哪里来**?与卫校签订定向培养协议,避免“高薪挖人”内卷。 4. **退出机制是否清晰**?产权分割销售、REITs、股权并购,不同路径决定IRR差异。 5. **政策窗口期还有多久**?部分城市养老用地“以租代售”试点2025年到期,需抢在窗口内拿地。 ---九、案例对比:为什么上海某CCRC能溢价30%售罄?
- **选址**:外环外1公里,地铁20分钟直达瑞金医院。 - **产品设计**:75㎡两居占比60%,预留子女陪住空间,精准匹配“本地改善”需求。 - **服务卡位**:与三甲医院共建“院中院”,开通医保结算,入住老人平均住院天数缩短40%。 - **金融方案**:押金150万可继承、可转让,二手市场溢价年化5%,形成“类金融产品”属性。 ---十、风险预警:2024年起必须关注的三个变量
- **长期护理险全国推广**:若居家照护报销比例提升至70%,机构养老需求可能阶段性放缓。 - **出生人口下滑**:2035年后50后老人逐步离世,部分三四线城市或出现供给过剩。 - **房产税试点扩容**:持有型物业成本上升,倒逼企业从“重资产”转向“轻运营”。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