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行业现状:需求与政策双重驱动
过去五年,全国预拌混凝土产量年均增速保持在7%—9%,2023年总量突破33亿立方米。基建补短板、城市更新、保障房三大工程同步发力,直接拉动了搅拌站的产能利用率。与此同时,“双碳”政策倒逼老旧产能退出,环保不达标的小型站点关停比例超过30%,反而给合规的大型站腾出了市场空间。

二、2024年还能赚钱吗?关键看三个指标
1. 区域需求强度
华东、华南的城中村改造与产业园升级项目密集,混凝土需求仍处高位;而东北、西北部分城市因人口流出,需求下滑明显。“选址定生死”依旧是铁律。
2. 原材料价格波动
水泥、砂石占成本65%以上。2024年若煤炭价格回落,水泥大概率跟跌,单方可释放15—25元利润空间;反之则需通过长协锁价对冲。
3. 环保投入回收周期
一套全封闭料仓+布袋除尘+砂石分离的环保升级方案,一次性投入约800万—1200万。按当前环保加价20—30元/方计算,日均产量2000方的站点可在18个月内回本。
三、盈利模式升级:从卖混凝土到卖服务
传统“来料加工”毛利率已压缩至10%以内,头部企业正在把盈利点向两端延伸:
- 供应链金融:为下游施工方提供垫资,利息收益可达年化12%—15%。
- 尾料再利用:将废弃混凝土破碎后制成再生骨料,售价虽低但成本趋近于零。
- 数字化运维:通过物联网+AI调度,车辆空驶率从35%降至18%,单方运输成本下降4—6元。
四、自问自答:新手入场最关心什么?
Q1:现在建一个HZS180站要投多少钱?
土地租金、设备、环保、流动资金合计约2500万—3000万。若采用分期付款+融资租赁,首期现金支出可压缩到1500万以内。

Q2:多久能回本?
以日均1800方、净利25元/方测算,3.5年可收回全部投资;若叠加供应链金融收益,周期可缩短至2.8年。
Q3:环保督查还会更严吗?
2024年将推行超低排放改造,颗粒物排放限值从10mg/m³收紧到5mg/m³。提前布局干法制砂+湿法收尘的站点,反而能获得绿色产能指标溢价。
五、风险提示:别踩这三颗雷
- 应收账款:市政项目回款周期普遍6—12个月,需设置20%预付款+50%节点款的硬条款。
- 产能置换:部分省份要求“减量置换”,新建产能需先收购老旧产能指标,成本可能增加300万—500万。
- 运输半径:超过40公里运费陡增,需在项目集中区设分站点或采用移动式搅拌站。
六、未来五年趋势:三大赛道值得关注
低碳混凝土:掺入30%粉煤灰+20%矿粉的C30混凝土,每方可减少120kg碳排放,2025年起政府项目将强制10%以上使用比例。
海上风电基础:单座风机基础需2500—4000方高耐久混凝土,广东、福建沿海规划装机超50GW,对应混凝土需求1.2亿立方米。
3D打印建筑:虽然总量小,但打印材料毛利率高达40%以上,且需定制化配合比,是差异化竞争的切入口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