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油需求还会持续增长吗?
国际能源署(IEA)最新展望显示,全球石油需求将在2028年前后达到日均1.06亿桶的峰值,随后进入平台期。驱动因素呈现“东移”特征:欧美因电动车普及与能效提升而下滑,印度、东南亚及非洲则因工业化与交通扩张继续增长。简言之,总量见顶但区域分化,这是理解未来十年的第一把钥匙。

哪些技术决定石油供给天花板?
页岩油二次革命
美国二叠纪盆地正试验超临界CO₂驱替技术,可将采收率从8%提升到15%,相当于新增40亿桶可采储量。
深水盐下油田
巴西桑托斯盆地采用海底工厂化生产系统,把浮式平台与水下压缩站结合,使每桶完全成本降至35美元以下。
老油田“再年轻”
大庆油田通过微生物驱油+纳米智能调剖组合,已连续五年产量递减率控制在1%以内,颠覆了“油田必然衰老”的传统认知。
石油替代能源有哪些?
答案:氢能、可持续航空燃料(SAF)、生物基化工原料、氨燃料、固态电池储能系统。
氢能:石油炼化的“内部替代者”
沙特NEOM新城正在建设的绿氢综合体,利用4GW光伏电解水,年产60万吨绿氢,直接替代炼厂原本需要的灰氢,相当于每天减少12万桶石油制氢需求。

可持续航空燃料(SAF):航空业的救命稻草
欧盟法规要求2030年起所有在欧盟机场加注的航空煤油必须含5% SAF。目前Neste公司以废弃油脂为原料的SAF已在新加坡实现商业化,成本降至传统航煤的1.8倍,预计2026年可降至1.3倍。
生物基化工原料:塑料的“脱油”路径
Braskem在巴西的甘蔗制乙烯装置已稳定运行十年,每吨产品可锁定2.1吨CO₂,而传统石脑油路线排放1.8吨。随着碳价突破100美元/吨,生物基BDO、PTMEG等中间体经济性开始显现。
碳中和政策如何重塑石油价值链?
从“生产端”到“消费端”的约束正在同步收紧:
- 生产端:挪威对北海油田征收碳排放税,2024年起每吨CO₂征收90美元,直接推高每桶原油成本3.5美元。
- 消费端:中国七省市试点碳市场已将炼油行业纳入,基准线法改为历史强度法,落后炼厂配额缺口高达12%。
- 贸易端: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2026年覆盖原油、成品油,中东出口欧洲每桶需额外支付2.1美元碳凭证。
投资视角:哪些环节仍具吸引力?
“负碳石油”项目
西方石油公司在二叠纪部署直接空气捕集(DAC)+EOR组合,每注入1吨CO₂可增产2.5桶原油,同时获得45Q税收抵免50美元/吨,内部收益率(IRR)高达18%。
炼化“柔性装置”
浙江石化新建的原油制化学品(COTC)装置可将70%原油直接转化为烯烃,比传统炼化一体化项目减少30%成品油收率,在成品油需求下滑周期中保持盈利。

油服“数字化工具包”
斯伦贝谢推出的DELFI认知型勘探平台,利用AI将地震资料解释时间从数月压缩到数天,墨西哥湾某区块钻井成功率提升22%,单井资本支出降低1500万美元。
普通消费者如何感知这场变革?
最直接的信号来自加油站:2025年起,中石化将在全国推广“B10柴油”(含10%生物柴油),每升价格预计便宜0.2元;壳牌欧洲加油站2027年全面提供H₂ 700bar加氢服务,每公斤氢价目标降至4欧元,与柴油车每公里成本持平。更隐蔽的变化在超市货架——可口可乐2024年将全部包装替换为生物基PET,背后正是对石油衍生PTA的替代。
地缘风险如何扰动长期趋势?
即使技术路径清晰,黑天鹅仍可能改变节奏:
- 霍尔木兹海峡封锁:油价单日飙升20美元,将加速各国SPR(战略石油储备)释放,并刺激短期页岩油增产。
- 委内瑞拉制裁解除:该国3000亿桶超重油可快速增加150万桶/日供给,压制布伦特原油在70美元/桶以下,延缓新能源投资。
- 北极航道常态化:北海—东亚航程缩短40%,俄罗斯北极原油到中国的运费从8美元/桶降至4美元,重塑全球贸易流向。
尾声:石油的“第二曲线”
当行业谈论“石油峰值”时,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:石油正在从燃料属性转向材料属性。埃克森美孚预测,到2040年全球化工用油需求将增长40%,而交通用油下降15%。这意味着石油公司真正的战场不再是加油站,而是分子管理——谁能把每桶原油的碳原子更高效地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,谁就能穿越周期。正如沙特阿美CEO所言:“我们不再卖石油,我们卖的是碳氢分子的排列组合。”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