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金融调研目的是什么_如何制定调研目标

新网编辑 20 0

为什么必须明确互联网金融调研目的?

在快速迭代的互联网金融赛道里,调研目的不清晰=预算打水漂。很多团队把“了解市场”当成万能答案,结果问卷设计发散、数据回收后无法落地。只有先回答“我们到底要解决什么商业问题”,后续的方法、样本、指标才会自动对齐。

互联网金融调研目的是什么_如何制定调研目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--

调研目的常见的三大类型

1. 验证商业假设:从0到1的必经关卡

初创公司最常问:“用户真的愿意为×××付费吗?” 此时调研目的应聚焦在需求强度、付费意愿、价格敏感度。例如,一家数字钱包团队在上线“先用后付”功能前,用200份深访+1000份定量问卷,验证出“25-35岁白领对3期内免息接受度高达72%”,从而砍掉6个月试错周期。

2. 优化存量产品:数据驱动的迭代逻辑

成熟平台则关注:“现有用户为什么流失?” 调研目的需拆解为:

  • 行为层:关键路径跳出率、停留时长
  • 态度层:NPS、满意度、痛点排序
  • 竞品层:功能缺口、品牌心智差距

某头部消费金融APP通过埋点+电话回访交叉验证,发现“授信被拒后缺乏二次引导”导致30%流失,上线“智能推荐低门槛产品”后次月留存提升11%。

3. 探索增量场景:寻找第二增长曲线

当MAU增速放缓,管理层会抛出:“下一个可规模化的细分场景在哪?” 调研目的需同时覆盖:

  1. 宏观:政策红利、技术成熟度、产业链利润池
  2. 微观:细分客群未被满足的痛点、渠道可达性

某互联网银行通过桌面研究+专家深访,锁定“跨境电商中小卖家”的跨境收款痛点,6个月内推出“实时结汇+提前放款”组合产品,新增放款规模破50亿。

互联网金融调研目的是什么_如何制定调研目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--

如何制定可落地的调研目标?SMART-R模型

传统SMART原则在互联网金融场景下容易忽略风险维度(Risk),因此升级为SMART-R:

维度示例
Specific“量化Z世代对数字藏品质押借款的兴趣度”而非“了解年轻人喜好”
Measurable“兴趣度≥60%且愿意抵押率≥50%”
Achievable样本量≥600,覆盖一二三线城市
Relevant直接关联“新业务线首年放款规模≥10亿”的战略目标
Time-bound调研周期≤4周,抢在竞品上线前完成
Risk提前评估监管对数字藏品类金融产品的态度,设置“政策突变”终止条件
---

调研目的与方法的精准匹配

同一目的,方法不同,成本误差可达10倍。自问自答:

Q:验证“小微企业主需要随借随还的信用贷”这一假设,用问卷还是深访?
A:先用5场焦点小组挖掘“随借随还”背后的真实动机(如“避免按日计息”还是“提高资金周转率”),再用800份定量问卷验证需求比例,最后用AB测试在H5页面模拟借款按钮,观察点击率。

---

避开三大误区:目的跑偏的真实案例

误区1:把“领导想看什么”当目的

某P2P平台曾花费百万调研“用户对品牌IP的喜好”,结果业务崩盘时数据毫无用处。调研目的必须绑定核心KPI,而非内部政治。

误区2:混淆“调研目的”与“调研问题”

错误示范:目的写成“了解用户对区块链理财的信任度”,问题却问“你认为区块链是什么”。目的决定问题,而非相反

互联网金融调研目的是什么_如何制定调研目标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误区3:忽略数据可获得性

想验证“三四线城市蓝领的信用卡代偿需求”,但当地征信数据空白,强行调研只会得出“伪需求”结论。先评估数据源,再修正目的

---

从目的到落地:一张画布搞定全流程

“调研目的画布”把抽象目标拆成可执行模块:

[商业目标] → [调研目的] → [关键假设] → [验证指标] → [数据源] → [风险预案]
示例:
降低获客成本30% → 找到高LTV低CAC渠道 → 短视频渠道ROI>1:3 → CPM、转化率、留存率 → 巨量千川+一方数据 → 若ROI<1:2则转向私域裂变
---

动态校准:调研目的不是铁板一块

互联网金融政策、技术、竞品都在变,每两周复盘一次调研目的。例如,当央行发布《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》征求意见稿后,原定的“社交媒体裂变效果评估”需立即加入“合规性”维度,否则数据将失效。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