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广告行业现状:流量红利见顶,竞争进入深水区
过去十年,移动互联网爆发带来的人口红利与时长红利,让广告预算一路狂奔。然而,QuestMobile最新数据显示,2023年全网月活用户增速已降至1.3%,**“增量市场”正式宣告结束**。品牌主与平台方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现实:用户不再增长,但广告库存却在指数级膨胀,导致**CPM与CPC价格持续下滑**。

谁在主导流量分配?
目前,**字节跳动、腾讯、阿里、百度、快手**五家合计占据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的75%以上。其中,**短视频广告份额首次突破40%**,超越搜索与社交,成为最大单一品类。中小平台若想突围,只能深耕垂类场景,例如B站抓住Z世代、小红书锁定高消费女性。
品牌主最焦虑的三大难题
- 预算被“腰斩”却要求ROI翻倍:经济下行压力下,市场部门被要求“花一半的钱,办两倍的事”。
- 数据围墙越来越高:iOS隐私新政与安卓OAID限制,使精准定向难度陡增,**人群包覆盖率普遍下降30%以上**。
- 创意生命周期缩短:一条短视频素材从“爆款”到“疲软”平均只需7天,素材团队疲于奔命。
未来发展趋势:技术、内容与合规的三重博弈
1. AI生成内容(AIGC)能否降低创意成本?
自问:AI生成的广告素材真的好用吗?
自答:目前**电商场景**跑在最前,阿里“万相台”与京东“通天塔”已支持AI批量生成商品图与短视频,点击率提升15%—25%。但**品牌向广告**仍需人工把控调性,完全自动化至少还需2—3年。
2. 零售媒体网络(RMN)会成为下一个金矿吗?
亚马逊广告2023年收入达380亿美元,增速超过AWS。国内**美团、京东、饿了么**纷纷开放站内搜索、订单、LBS数据,让品牌主实现“从种草到拔草”闭环。关键门槛在于**零售平台是否愿意共享底层交易数据**,否则广告主只能做“黑盒投放”。
3. 隐私计算会让精准营销“重生”吗?
自问:在合规前提下,如何继续做到“千人千面”?
自答:联邦学习、MPC(多方安全计算)已在金融、快消头部客户落地。**联合建模**可在原始数据不出域的情况下,完成人群扩展,eCPM提升10%—20%。不过,算力成本与合规审计仍是规模化瓶颈。
中小广告主的生存策略
预算有限,如何选平台?
- 先做减法:聚焦1—2个主阵地,例如抖音+微信视频号,避免“撒胡椒面”。
- 用DPA动态商品广告:电商客户可实时拉取库存,减少素材制作压力。
- 自建一方数据池:通过企业微信、小程序把成交用户沉淀下来,**复购率可提升30%以上**。
如何评估“品效合一”?
传统分“品牌”与“效果”两条线已过时。建议采用**“多触点归因”**:
- 首次曝光用CPM衡量认知
- 二次互动用CPC衡量兴趣
- 最终成交用CPA衡量转化
通过**MTA(多触点归因模型)**把预算向高价值触点倾斜,平均可降低15%的获客成本。

监管与伦理:悬在头上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
2023年《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》明确“种草笔记需标注广告”,**未标识将面临十万到一百万罚款**。平台已上线AI识别系统,对软性植入进行实时扫描。品牌主需建立**“合规创意SOP”**:
- 文案出现“最”“第一”等极限词前,必须走法务审核
- 达人合作合同中增加“违规赔偿”条款
- 每月对历史投放内容进行回扫,及时下架风险素材
写在最后:留给从业者的时间窗口
未来三年,**技术迭代速度会远超政策落地速度**。谁能率先把AIGC、隐私计算、RMN三大变量跑通,谁就能在下一次洗牌中占据主动。对于个人而言,**“懂技术+懂内容+懂合规”的复合型人才**将成为市场最稀缺资源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