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增长战略必须围绕数字化展开?
过去十年,互联网行业的底层逻辑从“流量红利”转向“数据红利”。**没有数字化能力的企业,连参与竞争的门票都拿不到**。当用户行为、供应链、现金流全部在线化后,战略制定的第一步不再是拍脑袋定KPI,而是把数据资产当成核心生产要素。

数字化转型的三个关键战场
1. 用户端:从画像到旅程的颗粒度战争
**问题:用户画像已经很细了,为什么转化率还是上不去?**
答案在于“旅程断层”。多数企业只做了静态标签(年龄、地域、兴趣),却忽略了动态场景(凌晨下单、比价跳转、客服对话)。
**解法**:用事件级埋点还原用户24小时内的完整动线,再匹配自动化触达。例如某生鲜电商发现“晚高峰地铁场景”下单率暴增,于是把push时间从19:00提前到18:30,转化率提升27%。
2. 供应链端:用实时数据替代经验库存
**传统库存管理的死穴是什么?**
依赖历史销量做预测,遇到直播带货或突发热点直接爆仓。
**破局点**:接入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的实时热度数据,用算法动态调整区域仓配货。某美妆品牌通过监测“早C晚A”话题指数,提前两周把相关SKU从华东仓调拨到华南仓,避免断货损失超300万。
3. 组织端:拆掉“数据烟囱”的隐形墙
**为什么技术部和市场部永远在打架?**
因为数据口径不统一。市场部看的GMV包含退款,技术部统计的是净营收。
**落地动作**:建立“数据BP”岗位,直接向CEO汇报,所有部门调取数据需经BP清洗。某SaaS公司推行后,需求响应周期从两周缩短到三天。
增长战略的四个非共识决策
决策一:放弃全域投放,主攻“高意图场景”
当流量成本飙升至5元/UV,**广撒网等于慢性自杀**。某在线教育平台砍掉所有信息流广告,把预算集中到知乎“考研如何择校”问题下的置顶回答,获客成本降低62%。
决策二:把私域当“数据试验田”而非销售渠道
90%的企业把社群当清仓场,真正的高手用来测试产品迭代。某新消费品牌在微信群发起“口味盲测”,用200人样本淘汰掉3款复购率低于40%的SKU,比传统市调节省80%费用。

决策三:用“技术负债”换速度,但要设定清算节点
早期用低代码平台快速上线功能是常态,但必须在DAU突破50万前完成重构。某社交APP因延迟半年替换掉开源IM框架,导致宕机事故损失千万级用户。
决策四:把ESG指标写进OKR,提前卡位政策红利
2024年苹果中国区应用商店已要求开发者提交碳足迹报告。**提前优化服务器PUE值的企业,将获得推荐位流量倾斜**。某云游戏公司通过采购绿电,单月自然下载量增长19%。
---数字化转型落地的“三三制”节奏
**第一个30天**:
- 成立由CTO、CMO、CFO组成的“战时指挥部”
- 盘点现有数据资产,标记“可复用/需清洗/待采集”三类
- 选定一个高价值业务场景(如会员复购)做MVP
**第二个30天**:
- 打通该场景的数据断点,例如把客服聊天记录接入CDP
- 跑通从数据采集→分析→决策→执行的闭环
- 设定北极星指标(如复购周期缩短20%)
**第三个30天**:
- 将验证过的模型复制到其他场景
- 建立数据人才梯队,业务团队需配备“数据翻译官”
- 预留20%预算给突发需求(如平台算法规则变更)

如何衡量战略是否真正落地?
看三个“反常识”指标:
1. **技术部门的需求拒绝率**:健康的组织里,技术部应该敢于说“不”,否则说明战略优先级混乱。
2. **非营销部门的用数频率**:当供应链、人力、法务都开始主动调取数据,转型才算深入人心。
3. **实验迭代速度**:从提出假设到上线AB Test,周期超过两周则意味着流程存在冗余。
最后记住:**数字化不是战略本身,而是让战略从“年度规划”变成“周度进化”的基础设施**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