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_未来发展趋势

新网编辑 18 0

什么是互联网旅游?它与智慧旅游有何区别?

互联网旅游是指利用互联网、移动互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技术手段,将旅游信息、预订、支付、评价、分享等环节数字化、在线化的全过程服务体系。它与“智慧旅游”常被混用,但二者侧重点不同:互联网旅游更强调线上交易闭环,而智慧旅游则突出目的地管理与游客体验的智能化

互联网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_未来发展趋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国外研究热点:从UGC到AI个性化推荐

1. 用户生成内容(UGC)如何重塑目的地形象?

欧美学者近五年聚焦TripAdvisor、Instagram等平台上的图文与短视频评价,发现:

  • 92%的潜在游客会优先查看近三个月内的UGC
  • 带地理标签的照片比纯文字评价提升23%的信任度
  • 负面UGC在24小时内若未被官方回应,目的地形象下降幅度可达41%

2. AI算法怎样解决“信息过载”?

Booking.com与Expedia的实验显示,基于协同过滤+知识图谱的混合推荐模型,可把平均决策时长从38分钟压缩到11分钟,订单转化率提升19.7%。关键技术在于:

  1. 实时捕捉用户鼠标悬停与滑动轨迹
  2. 引入天气、汇率、节假日等外部变量;
  3. 通过强化学习动态调整推荐权重。

国内研究进展:短视频种草与私域流量裂变

1. 抖音“云旅游”真的带来线下客流吗?

2023年《中国旅游研究院》抽样调研表明:

  • 观看过西安“不倒翁小姐姐”短视频的用户中,34.6%在三个月内实地到访
  • 其中52%提前一周以上完成酒店预订,高于传统图文渠道的28%;
  • 短视频的“沉浸感”与“即时互动”是促成转化的核心变量。

2. 微信小程序如何重构目的地私域?

以“一部手机游云南”为例,其通过:

  1. LBS触发式推送:当游客进入景区500米范围,自动弹出电子导览;
  2. 社交裂变券:分享好友助力可减门票20元,带来人均2.8次裂变
  3. 行程数据沉淀:二次访问时优先推荐未体验过的非遗项目,复购率提升31%

未来五年,哪些技术变量最值得押注?

1. AIGC能否自动生成“千人千面”的行程?

OpenAI最新发布的GPT-4o已支持多模态输入(文本+图片+语音),实验性接入马蜂窝后,用户只需上传一张机票截图,系统即可在15秒内生成含交通、住宿、餐饮的完整攻略,且POI匹配精度达87%

互联网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_未来发展趋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2. 数字孪生景区会颠覆门票经济吗?

张家界与腾讯云合作的“元宇宙景区”测试显示:

  • 虚拟门票定价19.9元,仍吸引12万付费用户体验;
  • 其中68%转化为线下优惠券核销,带动二次消费人均460元
  • 核心在于虚实权益绑定:线上收集的“数字藏品”可兑换线下快速通道。

中小目的地如何低成本切入?

自问:预算不足百万,能否做出爆款?

自答:可以,关键抓住“三微”策略

  1. 微网红:合作粉丝1-5万的本地探店博主,单条成本低于5000元,但区域渗透率可达63%
  2. 微场景:在村口老槐树设置AR扫码点,讲述百年传说,用户自发拍摄率提升4倍
  3. 微数据:利用免费的百度指数+微信指数,监测“油菜花”“避暑”等关键词波动,提前两周调整营销节奏。

监管与伦理:当算法比你更懂你

欧盟《数字服务法》已要求平台披露推荐算法的主要参数,国内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也明确禁止“大数据杀熟”。未来研究需关注:

  • 如何建立可解释的旅游推荐模型,让用户理解“为什么给我推这家民宿”;
  • 当AI生成的虚假好评占比超过15%时,平台应采取何种“数字水印”技术溯源?
互联网旅游国内外研究现状_未来发展趋势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