还能赚钱,但前提是彻底摆脱“流量搬运工”角色,把利润从差价模式转向技术与数据增值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行业现状:从躺赚到内卷,发生了什么?
- 流量红利消失:买量成本三年翻三倍,ROI跌破1已成常态。
- 平台政策收紧:iOS隐私新政、安卓OAID限制,精准投放能力被腰斩。
- 客户预算迁移:品牌主自建in-house团队,中小客户直接投向抖音千川、腾讯广点通自助平台。
利润被谁吃掉了?三张账单看清真相
1. 媒体溢价账单
过去靠“信息不对称”赚30%差价,如今官方后台公开透明,溢价空间压缩到5%以内。
2. 人力成本账单
优化师月薪1.5万只能算入门,资深投手+设计师+数据分析师,一个完整小组年成本超80万。
3. 技术投入账单
自研DMP/CDP系统,光服务器与合规审计一年就要烧掉200万,中小公司根本玩不起。
自救路径一:从“投放代理”升级为“增长合伙人”
自问:客户真的只想买曝光吗?
自答:他们要的是GMV、留资、到店,谁能对结果负责,预算就给谁。
- 按效果分成:CPS+CPA混合模型,把利润与销量直接挂钩。
- 共建数据银行:帮客户沉淀一方数据,后续复用不再被平台绑架。
- 派驻增长团队:在客户公司驻场,提供“代运营+教练”双模式,按季度续约。
自救路径二:把技术外包做成标准化SaaS
自问:中小客户用不起百万级DMP怎么办?
自答:把人群包、创意库、自动出价做成模块化SaaS,月费制降低门槛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| 功能模块 | 传统定制 | SaaS订阅 |
|---|---|---|
| 人群细分 | 30万/次 | 3000元/月 |
| 创意生成 | 外包团队 | AI模板一键出图 |
| 实时报表 | 次日更新 | 分钟级刷新 |
自救路径三:切入本地生活赛道,做“最后一公里”投放
平台流量越来越贵,但线下门店的3公里精准圈仍是价值洼地。
- 用LBS+天气+时段三维模型,帮餐饮店在饭点前1小时推优惠券。
- 与美团、抖音本地推API打通,自动同步库存,避免超卖。
- 按到店核销收费,客户零预付,广告公司的利润来自核销分成。
现金流急救包:三个月回款的三种合同设计
方案A:预充值+阶梯返点
客户先充50万,季度消耗达标返8%-15%,既锁客又回血。
方案B:银行保理融资
把KA客户的应收账款打包给银行,T+3到账,利息由客户承担。
方案C:联合投放基金
与风险投资机构成立专项基金,共同出资买量,利润按股权分配。
未来三年,谁能活下来?
答案藏在“技术密度”四个字里。
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- 技术密度>30%:拥有自研算法、专利、数据壁垒,可替代性极低。
- 技术密度10%-30%:通过SaaS或白标方案快速武装,成为腰部里的头部。
- 技术密度<10%:仍靠堆人力的传统代理,将在下一轮价格战里出局。
给老板们的最后三句话
1. 别再幻想平台返点,那是给媒体打工。
2. 把客户数据变成资产,而不是一次性消耗品。
3. 用技术把边际成本打到零,规模才能变成护城河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