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联网通信模块发展前景_5G物联网如何落地

新网编辑 26 0

一、为什么“互联网通信模块”突然成为产业焦点?

过去十年,通信模组只是“幕后英雄”,如今却站上C位。原因有三:

互联网通信模块发展前景_5G物联网如何落地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  • 5G网络切片让一张物理网变成无数张虚拟专网,模组必须支持多切片并发;
  • AIoT设备爆发,2023年全球蜂窝通信模组出货量已突破4.8亿片,年增27%;
  • 芯片级成本下探,Cat.1 bis模组价格跌破15元,规模效应显现。

二、5G物联网落地到底卡在哪?

1. 网络覆盖≠业务可用

很多城市宣称5G覆盖率超90%,但室内深度覆盖仍是盲区。怎么办?
答案:引入5G NR-Light(RedCap)模组,带宽降低70%,却保留低时延特性,正好补齐室内场景短板。

2. 功耗焦虑怎么破?

传统5G模组待机电流高达30mA,对电池供电的表计、烟感极不友好。
解法:

  • 采用eDRX+PSM组合节电,把心跳周期拉到数小时;
  • 内置GNSS与基站联合定位,减少卫星搜星时间,单次定位功耗下降40%。


三、通信模块技术演进的三条主线

主线一:从“通信”到“通信+计算”

高通、联发科纷纷推出SoC+Modem一体化方案,在模组内直接跑FreeRTOS或Linux,边缘预处理数据,回传量锐减60%。

主线二:协议栈开放化

传统AT指令已无法满足二次开发需求,OpenCPU架构允许客户用C/Python直接调用基带API,迭代周期从3个月缩到2周。

主线三:安全能力下沉

国密SM2/SM3/SM4算法被写进硬件加密引擎,开机即完成可信启动,避免“软加密”被侧信道攻击。

互联网通信模块发展前景_5G物联网如何落地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四、场景落地拆解:谁在用?怎么用?

场景A:智慧工厂AGV小车

  • 需求:毫秒级时延、99.99%可靠性;
  • 方案:5G uRLLC模组+TSN时间敏感网络,端到端时延<10ms;
  • 收益:单台AGV年节省布线成本2万元。

场景B:分布式光伏监控

  • 痛点:农村基站稀少,信号飘忽;
  • 对策:Cat.1 bis模组+太阳能+超级电容,无光照仍可工作15天;
  • 数据:2024年国网已招标470万套通信模组,Cat.1占比68%。

场景C:车载T-Box出海

  • 挑战:全球频段碎片化;
  • 解决:选用18频全网通模组,一套硬件覆盖欧、美、日、韩;
  • 合规:内置eSIM,支持GSMA M2M远程签约,过海关无需换卡。

五、产业链暗战:谁在重新定义游戏规则?

上游芯片厂把射频、电源管理、内存三合一,留给模组厂的空间只剩“贴片+测试”。
于是模组厂开始向上吃“方案”:
移远通信推出“模组+天线+认证”打包服务,客户拿到即可量产;
广和通则深耕垂直场景,为POS机定制PCIe+M.2二合一封装,直接替换传统Wi-Fi。


六、未来五年三大确定性趋势

  1. RedCap模组价格将在2026年降至40元以下,彻底替代Cat.4;
  2. 卫星物联网与地面5G NR NTN标准融合,2025年出现“天地一体”通信模组;
  3. AI推理能力被塞进模组,TinyML模型在边缘完成图像识别,云端只收结果。

七、企业如何抓住窗口期?

自问:我的设备真的需要5G吗?
自答:如果数据量>50MB/月或时延<100ms,RedCap就是最优解;否则Cat.1 bis更香。
再问:如何降低认证门槛?
再答:提前半年与模组厂联合送检SRRC、NAL、CCC,共用测试报告,可省30%时间。

当通信模组从“连接件”变成“价值件”,谁先理解游戏规则,谁就拿到下一个十年的船票。

互联网通信模块发展前景_5G物联网如何落地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