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垄断风暴背后,到底在“反”什么?
过去十年,平台经济把流量、数据、支付、物流全部“打包”进自己的护城河。监管的核心只有一句话:不能让一家或几家平台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。当“二选一”“大数据杀熟”“自我优待”被明令禁止,原有的流量闸门出现了裂缝,新的创业窗口随之出现。

三大“松绑”场景,藏着最直接的商机
1. 流量再分配:中小商户的“出淘”“出抖”潮
平台不再能强制独家合作,商家开始寻找多平台经营工具。谁能提供:
- 一键把淘宝商品同步到微信小程序、快手小店;
- 跨平台库存、订单、售后统一管理;
- 低成本私域沉淀(企业微信、社群、短信)。
答案就是SaaS服务商。2023年有赞、微盟之外,垂直于鞋服、美妆的细分SaaS年增速仍保持在60%以上。
2. 数据可携带:个人数据资产化的第一桶金
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45条明确用户可“撤回同意并转移个人信息”。谁能帮用户把微信读书的书单、抖音的点赞记录、支付宝的账单打包带走?
海外已有Solid、Inrupt等“数据保险箱”雏形,国内尚属空白。创业切口:
- 面向C端的“数据一键搬家”浏览器插件;
- 面向B端的“合规数据迁移”API;
- 基于联邦学习的“数据不动模型动”广告精准投放。
3. 支付互联互通:收银台里的“缝隙市场”
支付宝、微信、云闪付的条码互认,让第四方聚合支付再次升温。但真正的机会在分账合规:平台无法再用“二清”模式截留资金,必须引入持牌机构。

谁能提供低费率、T+0到账、自动分账的解决方案,谁就能拿下腰部电商、社区团购、直播基地。
反垄断创业的四条护城河
技术合规:把监管条文翻译成代码
举例:算法备案制度要求披露“推荐逻辑”。创业公司可以:
- 开发“算法审计”工具,自动生成可解释的决策树报告;
- 提供“沙盒环境”让平台在上线前完成合规测试。
牌照红利:持牌机构的“外挂”生意
小贷、商业保理、CDN、云牌照……有牌就能做“平台不能做的事”。例如:
- 与银行联营“助贷”产品,规避平台自有资金限制;
- 用商业保理解决平台账期挤压供应商现金流。
场景深耕:避开巨头主航道
反垄断不是“打土豪”,而是“修水渠”。在巨头无暇顾及的垂直场景做深:
- 跨境电商的独立站DTC服务;
- 县域零售的“千店千面”小程序;
- 产业带的“工厂直播”代运营。
政策套利:提前卡位“沙盒城市”
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海南已试点“数据海关”。把服务器放在自贸港,就能合法进行跨境数据流动。提前布局IDC、合规咨询、跨境支付,等政策全面放开即可收割。

常见疑问拆解
反垄断创业会不会被“一刀切”?
不会。监管的核心是防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,而不是限制创新。只要做到:
- 不强制排他;
- 不操纵价格;
- 不剥削用户数据;
反而能获得政策背书。
没有技术背景如何切入?
做合规服务商。反垄断催生大量“翻译需求”:把法律条文翻译成产品需求、把监管口径翻译成PR话术。律师事务所、会计师事务所、咨询公司都在招人,年薪普遍上浮30%。
早期如何验证需求?
用“监管事件”做冷启动。例如:
- 当某平台因“二选一”被罚,立刻推出“多平台开店工具”;
- 当工信部要求“限期解除屏蔽”,推出“外链合规检测”SaaS。
未来三年值得押注的细分赛道
- 跨平台CRM:帮商家把抖音、微信、淘宝的粉丝合并成统一ID;
- 隐私计算广告:用联邦学习做精准投放,不触碰原始数据;
- 数据信托:用户把数据托管给持牌机构,按次授权给平台使用;
- 产业带独立站:绕过亚马逊,用DTC模式把义乌小商品卖到全球;
- 算法可解释性工具:自动生成“为什么给我推荐这条视频”的说明书。
写在最后:反垄断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跑线
每一次监管重锤落下,都会把旧世界的墙敲出一道缝。有人看见废墟,有人看见光。谁能最快把合规成本变成竞争壁垒,谁就能在下一个十年成为新巨头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