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去五年,中国互联网医疗赛道从“概念验证”进入“规模盈利”,资本态度也从谨慎观望转向持续加码。究竟哪些底层逻辑让投资人愿意掏出真金白银?本文用一线调研数据与案例拆解,帮你快速看懂这场资本盛宴。

一、政策红利到底有多大?
自问:政策只是口号,还是真金白银的订单?
自答:2023年国家卫健委等部委联合发布《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(试行)》,首次明确线上处方流转、医保在线支付、数据安全合规三大红线,直接带来三大变化:
- 医保支付端口开放:北京、上海、深圳等12个试点城市,线上复诊可直接医保结算,患者自费比例从60%降至15%。
- 公立医院加速上线:仅2023年,全国新增互联网医院牌照超600张,其中80%由三甲医院主导。
- 处方外流规模放大:商务部数据显示,2023年处方药线上销售额突破180亿元,同比增长210%。
政策不再只是“窗口指导”,而是把支付方、服务方、流通方全部拉进同一张网,资本自然闻风而动。
二、哪些细分赛道最受资本青睐?
自问:互联网医疗概念庞大,资本到底在押注哪几块?
自答:2023Q1-Q3投融资事件统计显示,数字疗法、院外慢病管理、医疗AI影像三大赛道合计吸金占比达67%。

1. 数字疗法:从“软件”升级为“处方”
代表案例:2023年6月,专注糖尿病数字疗法的“糖护士”完成C轮2亿元融资,估值一年翻3倍。
- 商业模式清晰:按疗程向医保收费,单患者年ARPU约1200元,毛利率65%。
- 临床证据扎实:与湘雅医院合作的RCT试验显示,HbA1c下降幅度比传统管理多0.8%。
2. 院外慢病管理:把药房变成“前置仓”
代表案例:京东健康投资的“健客”2023年完成Pre-IPO轮融资,主打DTP药房+在线续方+冷链到家闭环。
- 履约成本下降:通过算法合并订单,单票履约成本从18元降到9元。
- 复购率提升:慢病患者年均下单频次从4.2次增至7.8次。
3. 医疗AI影像:从“辅助诊断”到“收费节点”
代表案例:数坤科技“冠脉CTA AI”2023年进入北京医保收费目录,单次检查可额外收费200元。
- 医院付费意愿强:缩短影像报告时间70%,直接提升科室日接诊量。
- 数据壁垒高:与全国300家三甲医院签署独家数据合作协议,累计标注影像超5000万张。
三、投资人如何评估项目护城河?
自问:同质化严重的赛道,资本怎么判断谁能跑出来?
自答:一线基金内部打分卡显示,合规牌照、临床数据、支付方绑定深度三项权重合计超过60%。

1. 牌照:互联网医院“三证”缺一不可
-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:决定能否开具处方。
- 药品网络销售备案:决定能否卖处方药。
- 三级等保认证:决定能否接入医保数据。
2023年因牌照缺失被叫停的项目超过20个,资本已把“合规尽调”前置到A轮。
2. 临床数据:真实世界研究(RWS)成标配
红杉资本内部要求:被投企业必须提供至少两家三甲医院、随访周期≥12个月的RWS报告,否则一票否决。
3. 支付方绑定:医保、商保、企业健管“三选一”
高瓴创投的打法:只投与医保局或头部商保公司签署独家合作的项目,例如镁信健康通过“特药险”绑定平安寿险,2023年保费规模突破30亿元。
四、未来三年可能出现的三大变量
自问:政策、技术、市场都在变,哪些变量可能重塑赛道?
自答:一线基金已在悄悄布局。
1. 数据要素流通:医疗数据“变资产”
2024年《数据要素×医疗健康》试点启动,匿名化诊疗数据可定价交易。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120亿元,拥有高质量数据资产的公司估值将重估。
2. 医保支付改革:DRG/DIP倒逼医院“降本”
医院为控制成本,将主动采购能缩短平均住院日、减少并发症的互联网医疗解决方案。数字疗法、远程监护类项目有望纳入DRG打包收费。
3. 生成式AI落地:从“问诊机器人”到“电子病历生成”
腾讯健康已内测“MedGPT”,可将医患对话自动生成结构化病历,医生录入时间缩短80%。一旦通过药监局认证,软件可直接向医院按次收费。
五、创业者如何对接资本?
自问:早期项目如何高效拿到第一笔钱?
自答:2023年成功融资的30家初创公司,路演材料呈现顺序高度一致:
- 政策合规截图:首页放牌照扫描件,打消投资人顾虑。
- 临床数据对比:用三甲医院盖章的试验报告,证明疗效优于传统方案。
- 支付方合作合同:展示医保/商保/企业的采购订单,验证商业闭环。
- 盈利模型测算:按单患者生命周期(LTV)拆解收入,而非简单GMV。
一位头部基金合伙人透露:“只要材料里出现‘预计三年后盈亏平衡’,基本会被Pass,我们要看到12个月内现金流回正的路径。”
中国互联网医疗投融资已进入“深水区”,资本不再为故事买单,而是为可验证的临床价值、可规模化的支付场景、可持续的数据壁垒投票。看懂这三点,就能看懂资本为何持续加码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