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互联网风险有哪些_如何防范

新网编辑 7 0

2017年互联网风险全景扫描

2017年被安全圈称为“勒索软件元年”,也是IoT攻击、数据泄露、社交工程全面爆发的一年。下面先用一张“风险地图”带你快速回顾:

2017年互联网风险有哪些_如何防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  • WannaCry、Petya、NotPetya三大勒索病毒席卷全球,150多个国家、30多万台主机中招。
  • Equifax泄露1.43亿美国公民征信记录,成为史上最大规模个人敏感信息泄露案。
  • 物联网僵尸网络Mirai变种激增,摄像头、路由器、DVR被批量劫持,发动DDoS峰值流量高达1.7 Tbps。
  • 钓鱼邮件+社工库组合攻击,让大量企业内网“秒变肉鸡”。

勒索软件为何在2017集中爆发?

自问:勒索软件不是早就有了吗,为何偏偏2017年成灾?

自答:因为“永恒之蓝”(EternalBlue)漏洞利用工具被“影子经纪人”公开,黑客无需自己挖洞,直接“开箱即用”。再加上比特币价格一路飙升,匿名收款渠道成熟,勒索软件瞬间成为“暴利生意”。


IoT设备为何成为黑客新宠?

自问:摄像头、冰箱、灯泡也能被黑?

自答:2017年全球IoT设备数量突破84亿,但默认密码不改、固件不升级、远程调试端口全开,等于给黑客留“后门”。Mirai作者把22种常用用户名/密码写进扫描脚本,10分钟就能扫出上万台可入侵设备。


数据泄露的“蝴蝶效应”有多大?

以Equifax为例,泄露的不仅是姓名、出生日期、社保号,还包括信用卡号、驾照信息、争议记录。这些信息在黑市打包出售,单条价格从几美元到几十美元不等。后续引发的身份盗用、精准诈骗、虚假报税损失难以估量。

2017年互联网风险有哪些_如何防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企业如何构建2017版防御体系?

1. 补丁管理:把“永恒之蓝”关进笼子

  • 建立72小时强制打补丁制度,高危漏洞24小时内完成测试并上线。
  • 对无法停机的核心系统,采用虚拟补丁+IPS临时封堵。

2. 勒索软件免疫“三板斧”

  1. 3-2-1备份策略:3份副本、2种介质、1份离线。
  2. 禁用SMBv1:通过组策略一键关闭。
  3. 邮件网关沙箱:对Office宏、JS脚本、PE文件动态行为检测。

3. IoT安全“四步走”

第一步:资产盘点——用Nmap+ZMap扫描全网IoT设备,建立台账。
第二步:基线加固——统一修改默认密码,关闭Telnet、SSH、UPnP。
第三步:固件签名——只安装厂商官方签名固件,拒绝第三方ROM。
第四步:流量监控——部署NetFlow+AI异常检测,发现C&C通信立即隔离。

4. 数据泄露的“零信任”防线

  • 微隔离:按业务最小权限划分VLAN,数据库与应用层之间强制代理。
  • DLP+UEBA:对敏感数据外传行为实时审计,结合用户行为基线发现异常。
  • 红蓝对抗:每季度组织一次模拟社工邮件演练,统计点击率并纳入KPI。

个人用户如何自保?

自问:我又不是网管,能做什么?

自答:记住“三不要两要”

  • 不要点陌生邮件里的宏文档
  • 不要连无密码公共Wi-Fi进行网银操作;
  • 不要把同一套密码用在多个网站;
  • 要给系统开自动更新
  • 要给重要文件离线备份+加密

2017之后,风险走向何方?

虽然本文聚焦2017,但那一年暴露的供应链污染、AI伪造语音、云原生漏洞已埋下伏笔。历史不会简单重复,却常常押韵:补丁、备份、零信任、安全意识,仍是穿越周期的“护身符”。

2017年互联网风险有哪些_如何防范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  • 评论列表

留言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