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互联网到底发生了什么?
2016年,全球网民突破35亿,中国网民规模达7.31亿,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5.1%。这一年,直播、短视频、共享单车、小程序先后登场,资本寒冬与流量红利并存。对于企业而言,最大的焦虑是:流量越来越贵,用户越来越挑,品牌如何低成本获客?

移动互联网用户增长的三大拐点
1. 三四线城市“下沉”成为主战场
QuestMobile数据显示,2016年三四线用户增速是一线城市的2.3倍。微信、快手、拼多多的崛起证明:谁能抓住“小镇青年”,谁就能拿到下一轮船票。
2. 场景碎片化倒逼内容升级
地铁里、电梯里、餐桌上,5英寸屏幕成为注意力黑洞。企业必须回答:如何在15秒内让用户停留?答案是:竖屏短视频、弹幕互动、原生信息流广告。
3. 支付闭环完成,O2O进入“深水区”
支付宝与微信支付的普及率双双超过60%,外卖、打车、共享单车把“最后一公里”打通。企业不再纠结“线上到线下”,而是思考如何用数据反哺供应链。
---企业如何低成本获取移动流量?
1. 小程序:微信生态的“流量洼地”
2016年9月,微信内测小程序。内测期间,某电商小程序日均UV增长300%,获客成本仅为App的1/5。核心打法:
- 线下二维码+社交立减金,完成首单转化
- 模板消息二次唤醒,提升复购率
- 社群拼团裂变,降低CAC
2. ASO:应用商店优化进入“精细化”时代
苹果App Store关键词搜索结果前3位吸走70%流量。实操清单:

- 标题前20字符放核心关键词,如“外卖”而非“美食外卖平台”
- 利用副标题做长尾覆盖,例如“夜宵|下午茶|水果”
- 评论优化:每周新增50条带关键词的真实好评,权重提升最快
3. 信息流广告:从“买位置”到“买人群”
今日头条的oCPC出价模型让广告主按转化付费。测试发现,同一套素材,定向“25-30岁+安卓+WiFi环境”的CPA比通投低42%。
---品牌如何沉淀私域资产?
1. 微信个人号矩阵:把用户加进“朋友圈”
某美妆品牌用200个客服微信个人号,一年沉淀80万私域用户。关键动作:
- 头像统一真人+品牌标识,降低信任门槛
- 朋友圈“3:2:1”内容法则:30%干货、20%互动、10%促销
- 每晚8点固定直播,利用微信群红包提升在线率
2. 社群分层运营:从“流量池”到“留量池”
把用户按消费金额分为A/B/C三级:
A级(年消费≥1000元):VIP群,提前48小时抢新品 B级(年消费500-999元):福利群,每月专属优惠券 C级(年消费<500元):拼团群,用低价爆款激活---
技术红利:2016年不能错过的三把“铲子”
1. H5+WebAR:让活动页“动”起来
网易新闻的《里约大冒险》H5用WebAR技术实现“手机扫脸戴奥运头盔”,PV破2亿。技术栈:
- Three.js做3D渲染
- DeviceOrientation API捕捉手机陀螺仪
- CDN加速把首屏时间压缩到1.5秒
2. 营销自动化:用代码代替人工
某在线教育公司用HubSpot设置触发规则:

- 用户浏览“雅思”页面3次→自动推送“免费模考”邮件
- 邮件打开未点击→48小时后短信提醒
- 完成模考未购课→客服电话跟进,转化率提升35%
3. 数据看板:让决策告别“拍脑袋”
自建BI系统,把广告投放、社群运营、销售转化数据接入同一面板。核心指标:
- LTV(用户生命周期价值)≥3倍CAC
- 次日留存≥40%,7日留存≥20%
- 裂变系数K值≥1.5
2017年的机会在哪里?
当所有人都在抢微信流量时,支付宝生活号、百度直达号、微博橱窗成为新的洼地。提前布局的企业,将在2017年享受“平台补贴+竞争稀缺”的双重红利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