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钓鱼攻击到底是什么?
网络钓鱼(Phishing)是一种利用伪装身份、伪造页面或社交工程诱导用户泄露敏感信息的网络欺诈行为。攻击者常冒充银行、电商、社交平台甚至同事,通过邮件、短信、即时通讯或虚假网站,骗取账号密码、银行卡号、验证码等关键数据。

网络钓鱼攻击有哪些常见手段?
1. 邮件钓鱼(Email Phishing)
- 伪造发件人:显示名写成“支付宝客服”,实际邮箱却是可疑域名。
- 紧急措辞:标题含“账户异常”“24小时内验证”等制造恐慌。
- 附件木马:附带看似发票、合同的压缩包,实为远控木马。
2. 鱼叉式钓鱼(Spear Phishing)
攻击者先搜集目标公开信息(LinkedIn、微博、公司通讯录),定制专属邮件。例如冒充CEO向财务发送“紧急付款”指令,命中率远高于普通群发。
3. 短信钓鱼(Smishing)
通过106、400或境外号码发送带短链接的短信,如“您的快递已滞留,点击xx.cn补填地址”。链接指向高仿官方页面,域名只差一个字母。
4. 语音钓鱼(Vishing)
利用改号软件伪装成银行客服,声称“发现盗刷需验证资金”,诱导用户转账到“安全账户”。老年人更易中招。
5. 水坑攻击(Watering Hole)
攻击者先黑掉目标常访问的论坛、下载站,植入恶意脚本。用户浏览时自动跳转到钓鱼页面,无需点击任何链接即可中招。
如何防止网络钓鱼攻击?
1. 识别可疑信号
- 域名检查:将鼠标悬停链接,看真实地址是否与官方一致(如apple.com而非app1e.com)。
- 语法错误:正规机构邮件极少出现拼写或排版错误。
- 索要敏感信息:银行绝不会通过邮件索要密码、验证码。
2. 技术防护工具
- 邮件网关过滤:部署SPF、DKIM、DMARC协议,拦截伪造域名。
- 浏览器扩展:如Netcraft、PhishTank实时标记危险网站。
- 多因素认证(MFA):即使密码泄露,攻击者也需第二重验证。
3. 日常操作习惯
- 手动输入网址:收到可疑邮件时,直接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官网域名。
- 分账户管理:重要账户(网银、支付)使用独立复杂密码,并定期更换。
- 警惕公共WiFi:避免在咖啡厅、机场登录敏感账户,防止中间人劫持。
4. 企业级防御方案
- 员工演练:每季度模拟钓鱼邮件,统计点击率并针对性培训。
- 权限最小化:财务、人事等高风险岗位限制邮箱外链权限。
- 应急响应:发现钓鱼域名后,立即向CNNIC或安全厂商申请封禁。
自问自答:遇到钓鱼攻击后怎么办?
Q:已点击钓鱼链接但未输入信息,是否安全?
A:不一定。部分链接会自动下载木马,建议立即断网并用杀毒软件全盘扫描。

Q:输入了密码但意识到被骗,如何止损?
A:
1. 立刻修改该网站密码;
2. 启用MFA并检查账户登录记录;
3. 若涉及银行卡,联系银行冻结并申请欺诈赔付。
Q:举报钓鱼网站有用吗?
A:有用。国内可通过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提交,国际可向APWG(反钓鱼工作组)反馈,通常24小时内可关停。
未来趋势:AI如何改变攻防战?
攻击者开始用ChatGPT生成更逼真的钓鱼邮件,甚至模仿高管写作风格。防御方则利用AI分析邮件行为模式,如检测“首次向财务群发付款指令”的异常。这场AI对AI的博弈将成新常态。
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