稀土永磁材料价格为何波动?
过去三年,稀土永磁材料价格经历了过山车式起伏。2021年氧化镨钕均价上涨240%,2022年二季度又急跌35%。主因并非需求骤变,而是缅甸封关、国内环保督查、疫情物流中断三重供给冲击叠加。2023年起,国家实行总量指标管理,价格逐步回归理性,但每吨钕铁硼毛坯仍比2019年高60%。

钕铁硼磁体未来五年需求到底有多大?
根据工信部稀土办、GGII、Roskill三家机构交叉验证,2023—2028年全球高性能钕铁硼需求年复合增速锁定在9.8%,总量将由2022年的12.3万吨攀升至2028年的21.7万吨。增量主要来自:
-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:单车用量2.2kg,2028年渗透率将达45%,带来6.4万吨新增需求。
- 风电直驱机组:1MW机组消耗0.7吨磁钢,全球海上风电年均装机60GW,对应4.2万吨需求。
- 变频空调与节能电梯:能效新标2025年全面落地,存量替换潮贡献1.8万吨。
价格与需求之间的“剪刀差”如何演绎?
很多人会问:需求大增,价格会不会再次暴涨?答案藏在供给弹性里。
国内六大稀土集团目前拥有19.2万吨冶炼分离指标,其中轻稀土指标可上浮15%作为弹性调节。再加上海外Lynas、MP Materials、Arafura合计6万吨新增产能2025年前陆续投产,供给端年复合增速可达7.5%,与需求增速差距仅2.3个百分点。
因此,价格中枢将维持高位震荡而非单边上涨,预计2024—2028年氧化镨钕均价在45—55万元/吨区间,钕铁硼毛坯磁体含税价260—310元/kg。
哪些技术路线可能打破现有格局?
1. 晶界扩散技术普及率提升
通过重稀土渗透工艺,可在减少镝铽用量30%的同时提升矫顽力15%。2023年渗透率已达55%,2028年将突破80%,直接降低高端磁体成本8%—12%。

2. 无重稀土磁体商业化
日本大同特钢、信越化学已推出Dy-free N55EH牌号,国内中科三环、正海磁材跟进中试。若2026年良率突破90%,每吨可节省重稀土成本4万元,但剩磁温度系数仍差0.02%/℃,短期只能用于室温场景。
3. 回收闭环体系成型
废旧硬盘、风电电机、汽车EPS电机拆解后的磁体,经氢爆—气流磨—二次烧结,可恢复95%磁性能。欧盟2030年强制回收率目标65%,国内《稀土管理条例》草案也提出2027年回收量占原生矿比例不低于20%。
投资者如何踩准节奏?
自问:产业链哪个环节护城河最深?
自答:不是矿山,而是磁组件一体化。拥有配方设计—精密加工—表面涂层—磁路仿真全链条能力的厂商,毛利率可稳定在28%—35%,远高于单纯卖毛坯的15%。
具体标的筛选标准:

- 绑定特斯拉、比亚迪、西门子歌美飒三大终端三年以上长单。
- 晶界扩散产线占比>60%,单吨折旧<1.2万元。
- 海外专利授权(日立金属、信越)仍在有效期,避免337调查风险。
终端企业如何对冲成本?
车企与风电整机厂正在尝试三种模式:
- 金属+加工费联动:以氧化镨钕月均价为基准,±10%以内由磁材厂承担,超出部分按50%比例分摊。
- 期货套保:上海钢联稀土期货2024年Q2上线,首批合约氧化镨钕、氧化铽、氧化镝,最小交割单位1吨。
- 参股上游:比亚迪2023年战略投资盛和资源,锁定3000吨/年镨钕金属,成本比市价低8%。
政策变量还有哪些灰犀牛?
除了总量指标,需紧盯出口管制清单。2023年12月商务部将高性能钕铁硼磁体列入技术出口限制,N52以上牌号需申请许可证。若2025年进一步收紧至N48,海外客户将被迫提前囤货,短期推高现货溢价。
另一变量是碳足迹认证。欧盟CBAM过渡期2026年结束,磁体碳排高于15kg CO₂/kg将被征收30%关税。国内龙头已布局绿电+氢能还原工艺,可将碳排降至9kg以下,提前锁定欧洲订单。
写在最后
稀土永磁行业正在经历从资源红利向技术红利的切换。价格波动不再是主旋律,谁能把镝铽用量降得更低、谁能把回收料掺比提得更高、谁能把磁路设计得更紧凑,谁就拥有下一个五年的定价权。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