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来五年投资规模到底有多大?
根据《“十四五”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》以及各省级专项规划汇总,2024—2028年中国轨道交通(含高铁、城际铁路、市域铁路、地铁及有轨电车)年均投资规模预计保持在1.1万亿元左右,五年累计约5.5万亿元。其中:

- 高速铁路:年均3500亿元,重点投向“八纵八横”剩余通道及中西部连接线。
- 城际铁路:年均2200亿元,聚焦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。
- 地铁及轻轨:年均4300亿元,由一二线城市向三线核心城市下沉。
- 市域铁路与有轨电车:年均1000亿元,用于都市圈通勤一体化。
行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是什么?
政策红利持续释放
国家发改委2023年底重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审批,当年一次性批复苏州、东莞、长春等6市共计750公里新建里程,释放强烈信号。
城镇化率提升带来刚性需求
2023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6.2%,预计2030年将突破70%。每提高1个百分点,新增城市轨道交通需求约300公里。
绿色低碳转型倒逼投资
交通运输领域占全国碳排放10.4%,轨道交通单位客运周转量能耗仅为私家车的1/5,“以轨代路”成为地方减排考核硬抓手。
哪些区域将成为下一轮建设热点?
区域 | 2024-2028新增里程(公里) | 代表城市 | 投资亮点 |
---|---|---|---|
成渝双城经济圈 | 680 | 成都、重庆、绵阳 | 全国首个“轨道上的双城”试点,TOD综合开发占比超40% |
山东半岛城市群 | 520 | 济南、青岛、烟台 | 全国首条“市域高铁+地铁”复合通道(济莱线) |
关中平原城市群 | 390 | 西安、咸阳、宝鸡 | 西北地区首个地铁互联互通试点(西安-西咸新区) |
技术迭代如何重塑产业链?
全自动运行(FAO)系统渗透率飙升
2023年新招标线路中,FAO系统占比已达65%,2028年将突破80%,带动信号系统单车价值量从1200万元提升至1800万元。
碳纤维车体进入商业化元年
中车四方2024年将交付首批碳纤维地铁列车,整车减重13%,能耗降低15%,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超200亿元。

氢能源有轨电车落地加速
佛山高明线2023年安全运营满5年后,成都、鄂尔多斯等6市启动氢轨示范,2025年氢轨车辆年产能有望突破200列。
社会资本如何参与这场盛宴?
PPP模式升级:从“重建设”到“重运营”
财政部最新《轨道交通PPP项目绩效评价指引》要求:运营期补贴与客运强度、服务质量直接挂钩,倒逼社会资本提升运营效率。
REITs扩围至城际铁路
2024年首批3单城际铁路REITs(沪杭甬、广珠、成灌)预计募资240亿元,IRR区间5.2%-6.1%,显著高于地铁REITs。
TOD综合开发深度捆绑
深圳地铁2023年“站城一体化”利润贡献已达总利润43%,“轨道+物业”反哺模式成为二线城市招商引资核心卖点。
潜在风险与对冲策略
客流不及预期的城市清单
根据2023年日均客流强度低于0.7万人次/公里的预警线,兰州、呼和浩特、太原等8市二期建设规划被叫停,投资人需规避。
地方债务压力传导
2023年地方政府轨道交通专项债付息支出占比已突破10%,采用“专项债+市场化融资”组合的城市违约概率低30%。
技术路线迭代风险
磁悬浮与轮轨制式之争在沪杭甬通道再次爆发,选择兼容时速600公里磁悬浮预留条件的基建设计,可降低未来改造沉没成本。
2024年最值得关注的三个细分赛道
- 轨道交通安全检测机器人:2023年市场规模仅18亿元,2028年将突破120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46%。
- 车载智能储能系统:超级电容+钛酸锂电池混合方案成本下降40%,2024年招标占比预计超35%。
- 轨道减震降噪材料:聚氨酯减振垫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25%提升至2023年的68%,替代进口空间巨大。
评论列表